腾势N8L又有新料了,说到底就是座椅布局曝光了,还是六座,这一点没变。5.2米车身听着够大,实际乘坐感受,我觉得挺宽敞,坐进去第二排能躺着睡觉。同行朋友刚试驾完,说他爸妈年纪大,六座比七座友好多了,毕竟多了第三排,空间就局促了。可我心里不禁在想,为什么腾势不干脆推个五座版本呢?跟问界M7比起来,别人能有五座和七座自由切换,腾势这里反而单一固执,卖得好吗?估计也就是自家有点自信,销量不差就不想改。
我跟一位老销售聊过,他们都觉得,五座市场需求没那么小,尤其是年轻家庭,面对日益拥堵的城市,五座更适合日常运动和通勤,六座反而没那么灵活。你看问界M7和华为合作的那款,五座卖得飞起,它同时还能拉7个人,选择多了,客户开心,我们也轻松。那销售话里带点无奈,你懂的,那话外音就是转型彷徨。
你可能会说,坐七个人总归能多挣钱。是的,这我也理解,不过三排布局真的不能随便堆,尤其电动车,电池占地方,后排空间自然缩水,掂量来掂量去,不是谁都好设计。坦白讲,腾势没把六座换五座,估计也是供应链和研发的权衡。设计个五座全景电池布局可能得重新调,零部件都得适配,不是说改就改——这跟做菜不一样,配料仓储、火候都得精准。有时候做研发的我自己都想骂娘,改个座椅布局简直比跳舞还麻烦。
说到供应链,之前我写过,电动车的零部件堆叠就像拼乐高,一块大电池不能随便拆分,模块切换几乎得重新设计所有连接点,材料成本也会蹭蹭往上涨。我试着算过,改成五座布局,可能百公里制造成本上浮5%到7%不等,按25万的起步价算,直接加个1到1.5万,销售没理由白接。你说这是不是挺折腾?弄不好,性价比下降,用户就跑去问界那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当初腾势N7几乎照搬了比亚迪汉EV的很多组件,所以说研发周期压缩不少。N8L一改这么大的空间,设计的操控和车身刚性肯定要重新算,供应链也得重新找到匹配零部件,这过程慢腾腾的。说大话,腾势品牌虽然烧钱布局,但其实还是比亚迪在用核心研发资源,做品牌更多是市场尝试。难怪有人说腾势车买的人心理价位坎挺高,你买不起或者不敢买,倒也怪不得谁。
不过有件事让我有点迷惑。问界卖得好,也不光是有五座七座这么简单。更关键的是他们品牌背后的运营能力,和华为生态加成。腾势即便有料,光靠大尺寸和豪华卖特色,没生态支撑,用户留存难。没人告诉我,只有车身长宽够大,空间配置丰富,用户就买账,我也猜测(体感,样本少)很多客户其实看的是综合体验。你同意吗?
转头我想到另一个角度。比亚迪的销量爆点都放在了主流车型,低端车质量和口碑没搞好,腾势堆好料也不见得卖的多。之前我自嘲一句,腾势不能只靠招牌撑门面,这话现在更贴切。其实比亚迪如果把低端车的质量和服务捯饬好了,说不定腾势这群粉丝还能扩大一圈。说实话,我觉得这种分层治理挺复杂,得比作者翻剧本还难,多半跟车企壁垒有关。
我也不是没想过,如果腾势来个四座版本,能不能解放那些对座椅有极端要求的人?比如船夫哥那种死忠粉,常年嘴里说四座才是王道,我倒想他见见现实。现在市场上大多数家用SUV都往七座去走,四座听起来像个异类,但或许会有扶持亮点。你觉得呢?这车还真不能按常理解读,市场需求和研发供应链是两条平行线,一起动起来真难。
还有一件趣事,前几天一修理工说:腾势车修起来比普通比亚迪麻烦,不是零件复杂,是得等库存,大部件型号不太通用。这就跟我说的有点背,不光是设计和研发的问题,后端供应链储备也会拖慢速度。车主买车前没法想那么多,只想一辆靠谱好开的,修车得快、保养便宜。是不是有点扯远?可这就是事实。
我就有个疑问,腾势N8L的定位到底是给谁买的?主打家庭市场还是商务用途?六座设计到底是在满足哪部分客户?现实中这些买家多不多?我觉得品牌策略稍微决绝点,清晰定位出个五座或七座版,反倒更利于卖车。你同意吗?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后说说我个人的一点小猜测,腾势坚守六座,可能还有点身份象征在里头——毕竟大空间、六座设计,看起来比五座高级,也更能讨好那些讲排面的人,尤其是在豪华电动车里。虽然说不准,但你家的商用车遇见6个乘客还是挺实用的,是吧?我也懒得深想,也许谁有内部消息能爆爆?
大致测算了一下,如果腾势能把五座和七座都推出,市场覆盖面扩大10%到15%,销售数字有望小幅提升,可惜目前还没动作。希望之后不会只在朋友圈听到六座仍然霸占主导这种消息。
对了,你平时选车,对座椅布局怎么看?你乐不乐意在五座和六座里摇摆?这些所谓豪华和实用的度,你自己怎么拿捏?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