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这厢要鼓捣“通勤式”航班,听着就挺别致。设想一下,日后打飞的去魔都,跟赶班车似的便捷,瞅准点儿就走,票价也亲民可喜,想想就觉得心头一暖。可细咂摸咂摸,这事儿靠谱么?又会漾起啥涟漪?
先说说这“通勤式”航班,说白了就是撸起袖子猛增班次,优化一条龙服务,让大伙儿出行更溜。龙城机场想乘势而上,把自己捯饬成区域航运中枢。这主意不赖,现如今大伙儿对出行门槛儿越来越高,谁不想省时省力呢?
可碴儿也来了。航班“通勤化”,可不是抻长脖子多添几趟航班那么简单。得掂量客座率啊!要是上座率拉胯,航空公司铁定要赔个底儿掉。2020年太原到上海就耍过“并沪通勤快线”,战果咋样呢?官家没细表,但这回又拾掇起来,估摸是想把摊子铺得更大。
那客源从哪儿来?稿子里提到要加密至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昆等经济发达地界儿的航线,这没毛病,这些地界儿经济活跃,商务出行和耍家需求都杠杠的。可单靠这些还差点意思,还得主动搭茬京津冀、中部诸省、沿黄流域省份,把航线网络织得跟渔网似的密实。这就跟公交线路一样,辐射面越广,乘客才越多。
不过,想想咱挤公交的糗事,高峰期挤成罐头里的沙丁鱼,低峰期空荡荡的。航班也一个鸟样,节假日、旅游旺季肯定爆棚,平日里呢?会不会也冒出“空跑”的幺蛾子?航空公司又不是散财童子,亏本的营生肯定不沾。
再者,机票价码也是个梗。“通勤化”意味着价钱要接地气,但航空公司运营成本杵在那儿,油钱、人头费、飞机养护费,哪样都省不下。要是机票价码太低,航空公司拿啥刨食儿?靠贴补么?贴补能撑多久?这些都是要合计的。
再瞅瞅太原机场自身的身板儿。要打造区域航运中枢,机场的硬家什儿和服务段位也得跟上趟儿。跑道够不够用?停机位够不够?安检麻利不麻利?候机厅舒坦不舒坦?这些都会拿捏旅客的出行体验。要是机场寒碜,服务掉链子,就算航班再密,大伙儿也不愿意来。
另外,稿子里还提到要摆弄低空经济,折腾通航产业。这听着挺高大上的,但真刀真枪干起来难度也不小。通航机场的兴建、飞行员的锤炼、空域的管束,都需要大把银子和政策扶持。再说了,低空飞行的安危问题也得当回事儿。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发展需要”、“政策加持”时,是否忽略了市场需求和安全系数?
这事儿摊开了说,就是想借着拔高航运服务,带动地方经济腾飞。可航运是一个盘根错节的系统工程,不是光靠扯着嗓子吆喝就能搞定的。需要官家、航空公司、机场等多方齐心协力,才能把这事儿办妥。
琢磨琢磨,要是太原真能把“通勤式”航班捣鼓出来,那以后出行就麻溜多了。但愿这不只是个美好的画饼,而是能真真切切落地的利民之举。盼着有关部门在推进这事儿的时候,多听听老百姓的唠叨,多掂量些实际问题,别让“通勤式”航班变成“镜花水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