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狭路相逢勇者胜。
最近欧洲汽车圈可热闹了,大众汽车放话要“不惜一切”保住自己在欧洲的老大位置,比亚迪这边却慢悠悠回了句“西方竞争对手的电动车技术还没赶上我们”。
这一来一回,把欧洲电动车市场的竞争搅得跟烧开的水似的,咕嘟咕嘟直冒泡。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场“神仙打架”到底是咋回事,跟咱们普通消费者又有啥关系。
一、欧洲马路上的电动车越来越多了
你要是最近去欧洲转一圈,会发现街上跑的电动车真不少。
现在欧洲人买车,电动车简直成了香饽饽,每卖出1辆新车,就有2辆是用电的,照这势头,过两年电动车说不定比燃油车还多呢。
要说现在谁是老大,那还得是大众,毕竟人家在欧洲卖了这么多年车,家底厚,2025年8月在欧洲电动车市场的份额还有30%。
不过,中国车企这两年在欧洲可是往上冲得特别快。
施密特汽车研究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品牌在欧洲电动车市场的份额已经突破了10.7%,在整个汽车市场的份额也到了5.7%。
单说比亚迪,杰富瑞投资银行的数据说,它的份额从2.5%涨到了3.8%,这涨势跟坐了小火箭似的。
当然了,卖车也不是光看谁卖得多,还得看大家愿不愿意买。
有个德国铁路的技术员,试驾完比亚迪唐之后就说:“这车智能、续航长,性价比比同价位的车高多了。”
你看,连专业人士都这么说,普通老百姓自然也愿意掏腰包。
二、大众着急了,开始打“价格牌”
大众看着中国车企往上冲,心里肯定不踏实。
最近它在慕尼黑车展一口气拿出4款入门级电动车,起售价才2.5万欧元,差不多20万人民币,摆明了是想让普通家庭都买得起。
不光如此,大众还计划跟美国企业合作,要推出16万人民币以内的车型,为啥呢?因为之前总有人说它的电动车“平台老旧、软件响应慢”,这次是铁了心要补短板。
除了降价,大众还到处找帮手。
它跟中国的小鹏汽车合作,想借小鹏的智能技术用用;又跟美国的Rivian合作,想把供应链搞得更结实点。
说白了,就是想靠着“本土供应链优势+技术合作”,把自己的地盘守住。
不过话说回来,大众的老客户还是认它的。
比如新出的ID.Polo,把以前燃油车的经典设计搬了过来,不少开惯了大众的老司机一看就喜欢。
但要说智能系统,跟小鹏G6这些新车型比,还是差了点意思,有用户就吐槽“屏幕反应慢,导航还不如手机好用”。
三、中国车企不只是卖车,还在欧洲“盖房子”
中国车企可不只是把车运到欧洲卖,还直接在当地“盖房子”——建厂。
比亚迪在德国、匈牙利的厂子都落地了,匈牙利那个马上就能生产,西班牙的第三座工厂也在盖,以后在欧洲买车说不定就是“欧洲造”的中国车了。
卖车的门店也没落下,计划未来几年在欧洲开2000多家门店,你家楼下说不定过两年就有个比亚迪或者小鹏的店。
小鹏更有意思,直接跟欧洲的工厂合作,让G6、G9这些车型在当地生产。
2025年上半年,小鹏在欧洲的注册量就超过8000辆,用户推荐率超80%,比有些豪华品牌的口碑还好。
有个买了小鹏G6的欧洲车主说:“智能驾驶太好用了,高速上基本不用自己操心,续航也扎实,跑长途不慌。”
技术上中国车企也有自己的绝活。
比亚迪那个“5分钟充电470公里”的超快充技术,简直刷新认知,相当于你喝杯咖啡的功夫,车就又能跑大半天。
小鹏的智能驾驶系统在欧洲也拿了不少认证,在德国、法国的高速上能用,这对经常跑长途的欧洲人来说,吸引力可不是一般大。
四、充电这事,成了大家最头疼的坎儿
虽说电动车越来越火,但充电还是个大麻烦。
欧洲现在总共才88.2万个充电站,专家说未来得有350万到880万个才够用,这中间差着260多万呢!很多人想买电动车,一想到找不着充电桩就打退堂鼓。
你可能会说,这两年充电站不是多了30%吗?可问题不少:电网接入难,有些地方想装充电桩,电网容量不够;成本高,一个快充桩装下来得不少钱;最烦人的是,不同品牌的充电桩还不互通,你开比亚迪的车,可能用不了大众的桩,这上哪儿说理去?
车企们也知道这是个大问题,都在想办法。
大众联合本土企业一起建桩,想把自家的充电网络铺开;小鹏更直接,说要开放自己的充电网络,不管你开啥车,只要接口对得上就能充。
说实话,谁能先解决充电焦虑,谁就能在欧洲市场多圈点粉。
五、关税和技术,两边都在算“明白账”
欧盟给中国纯电动车加了45.3%的关税,想拦住中国车,没想到中国车企转头卖起了“可油可电”的插混车型。
这种车既能加油又能充电,完美绕开了关税壁垒,最近销量一下涨了3倍,中国车企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也从2.5%提到了4.5%,这招“曲线救国”还挺管用。
不过关税这东西也是把双刃剑,逼着中国车企加速在欧洲建厂。
现在比亚迪、小鹏都在欧洲扎根,以后生产、销售、售后都在当地,反而更稳当了。
大众那边呢,虽然家底厚,但技术上有点“老态龙钟”。
它的电动车还在用老平台,电池利用率、智能控制都不如中国车企。
比亚迪自己研发电池、电机、整车,技术迭代跟翻书似的,“超级e平台”充电功率能到1000千瓦,比特斯拉还厉害;大众却得靠外部供应商,成本和技术协同都差点意思。
有欧洲消费者吐槽:“中国车是好,但维修店太少,出点小毛病得跑老远,充电也不方便,最后还是买了奔驰的燃油车。”
这话不假,中国车企接下来得赶紧把维修网络建起来,多跟当地能源企业合作建充电桩。
大众呢,也得赶紧补智能技术的课,不然老客户迟早会被新车型“拐跑”。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大众誓言不惜一切捍卫欧洲主导地位,比亚迪:西方竞争对手的电动车技术仍未赶上》
新浪财经:《大众誓言不惜一切跟中国对手拼了,中企回了这句》
搜狐新闻:《大众誓言不惜一切跟中国对手拼了,比亚迪:西方竞争对手的电动车技术仍未赶上》
本文内容由AI生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