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只要一聊起汽车,大家的话题都离不开“智能驾驶”这四个字。
好像一夜之间,我们的车子就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会自己开车了。
在各种宣传里,我们听到了很多听起来特别高科技的名词,比如“大模型上车”,听得人云里雾里,感觉未来的汽车简直就像科幻电影里演的一样。
然而,在这股热潮中,我们也能看到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一条路,是一些造车新势力正在奋力探索的,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能看、能听、能思考,几乎和人脑一样聪明的终极智能,这条路听起来激动人心,但走起来却格外艰难。
而另一条路,则是由像博世这样经验老到的供应商走的,他们更像一位务实的工程师,不追求最炫酷的概念,而是要把眼下能做到最好、最安全、最可靠的技术,尽快送到我们普通消费者的车里。
那么,这两条路到底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博世这位“老牌选手”会选择一条看起来不那么“新潮”的路,它又能给我们的驾驶生活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改变呢?
我们先来说说那条听起来特别厉害的路,行业里管它叫“VLA”技术。
这三个字母分别代表视觉(Vision)、语言(Language)和行动(Action)。
我们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理解它。
传统的辅助驾驶,就像一个只会严格执行导航指令的新手司机,你让它右转,它就打灯右转,不会有任何多余的思考。
而VLA的目标,是培养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你不仅能用语音告诉它“前面那个路口好像堵车了,你看看能不能找条小路绕过去”,它还能通过摄像头“看”到路况,理解你这句话的意图,然后自己规划出一条更优的路线并执行。
这听起来是不是非常吸引人?
它意味着汽车的智能水平将有一次质的飞跃,这也是为什么像理想、小鹏这样的国内顶尖车企都在全力投入研发。
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却有不少挑战。
博世中国区的高管吴永桥就指出了几个当前很难迈过去的坎。
首先,是让汽车的“眼睛”、“大脑”和“手脚”完美配合太难了。
摄像头看到的图像、系统听懂的人类语言、以及最后控制方向盘和刹车的指令,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鸿沟,要把它们天衣无缝地对齐,技术难度非常高。
其次,训练这样一个聪明的“大脑”实在是太“烧钱”了。
它需要海量的数据来进行学习,而且还不是普通的行车录像就行,需要经过精细标注的特殊数据。
有机构估算过,光是训练这个模型几次的成本,就可能高达数万元,这对于大规模量产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最关键的问题,是目前的汽车芯片还不够强大。
VLA这种复杂的模型,对计算能力的要求极高,不仅要算得快,数据传输的“通道”也必须足够宽。
这就好比一个超级计算机程序,你非要让它在一台普通家用电脑上运行,结果可想而知,肯定是卡顿、延迟。
而在瞬息万变的道路上,任何一点延迟都可能是致命的。
所以我们看到,即使是技术领先的车企,VLA功能也是最近才刚刚开始小规模地推送到用户的车上,离真正成熟普及还有一段路要走。
面对这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难题,博世展现出了一个百年企业的稳重和务实。
他们选择了一条被称为“一段式端到端”的技术路线。
这个名字听起来也有些专业,但理解起来要简单得多。
它好比是把过去智能驾驶系统中负责“看路”、“想办法”、“做动作”的几个独立部门,整合成了一个更高效、更精简的团队。
虽然它可能还不能完全像人一样进行复杂的语言交流和推理,但它在处理驾驶任务时,反应更快、效率更高、也更稳定。
博世之所以有底气走这条路,首先是因为他们深厚的经验积累。
作为全球顶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在驾驶辅助系统领域已经钻研了二十多年,拥有庞大的研发团队。
这种强大的工程能力,意味着他们能把技术快速地从实验室搬到生产线上。
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他们与奇瑞合作的高端车型项目,从确定合作到实现量产,仅仅用了18个月。
这个速度,远超行业内很多需要三五年才能完成自研项目的周期。
其次,这条路也更接地气,成本控制得更好。
博世的方案选用了性能足够强大、但价格又相对亲民的英伟达Orin-Y芯片。
这意味着,先进的智能驾驶功能将不再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豪车的专属配置,未来更多的中高端车型,甚至普通家用车,都有可能搭载上,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安全与便利。
更重要的一点是,安全是博世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随着国家对智能汽车安全法规的日益完善,功能安全已经成为了所有车企必须通过的“硬性考试”,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加分项”。
博世的整套方案,从最底层的操作系统开始,就严格按照汽车行业的最高安全标准(ASIL-D)来设计。
这个标准有多高呢?
它通常是用在像安全气囊、刹车系统这种性命攸关的核心部件上的。
这意味着,博世的智能驾驶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各种极端情况下的可靠性,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相比一些还停留在宣传层面、缺乏大规模实际道路验证的技术,这种经过千锤百炼的可靠性,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
最后,博世的选择也反映了对整个汽车行业现状的深刻思考。
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甚至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奇怪现象。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前五个月,汽车行业虽然销量和营收都在增长,但整体利润却在大幅下滑。
原因就在于残酷的“价格战”,很多车企为了吸引客户,把高成本的智能驾驶系统当作免费赠品送出去,陷入了“0元内卷”的困境。
博世和华为等行业巨头都认为,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真正好的技术,应该能给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比如极大的安全感、极致的舒适体验。
当用户真正体验到智能驾驶带来的便利和安心,他们是愿意为这种价值付费的。
就像特斯拉和华为的实践已经证明的那样,只要产品足够优秀,用户就会用真金白银来投票。
博世务实地推进一段式端到端方案,正是希望通过打造一种体验好、安全可靠且成本可控的产品,帮助车企走出价格战的泥潭,让智能驾驶行业回归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