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汽车博主吴佩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观点,直接撕开了汽车行业的“遮羞布”。某些新车发布会上吹得天花乱坠的“小订过万”,压根就是广告公司提前几个月策划出来的假数据。这种造假行为一方面可以营造出新车“热销”的市场印象,吸引潜在消费者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便于向企业内部传达“市场反响热烈”的信号。
在汽车销售中,“小定”通常指购车前消费者支付的一笔预付款,作为购车意向的体现,金额较小且可随时退款。而“大定”则意味着消费者与车企签订了正式购车合同,启动了车辆的生产和准备流程,支付较高且通常不可退的定金,并确定车辆的所有配置细节。车企常将“小定”数据用于宣传,展示市场对新车的初步热情。但由于“小定”不等于最终成交,其实际转化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数据背后往往包含较多“虚量”。
这场数据造假的游戏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业内人士透露,广告公司提前数月为车企策划“小订过万”的营销方案,包括创建虚假订单数据、组织水军造势、营销话术设计等。某广告公司从业者透露:这类项目通常以“营销推广”名义签约,合同金额从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广告公司会通过各种渠道创造预订氛围,包括但不限于组织预约试驾、创建虚假订单等。甚至还有安排假用户发言、假车主故事,全流程专业得像一部精心排练的话剧。不过,新车发布后几个月就进入交付期和平销期,真实销量数据无法隐藏。虚假的订单数据会导致库存积压、渠道压力增大,最终损害品牌信誉。
为什么车企要乐此不疲地参与这种“数字游戏”?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为了让消费者觉得是爆款,二是哄领导开心。一位不愿具名的车企营销负责人坦言:“这是行业的潜规则,当投入巨资研发的新车面临上市,领导层希望看到市场热捧的现象,营销部门有时不得不采取一些手段来满足期望。”更严重的是,虚假热销数据往往会误导车企做出错误战略决策。以为市场反响火爆,仓促增加产能,结果订单泡汤,库存爆仓,资金链紧张。
当造假成为行业潜规则,受害的是整个行业和消费者。如果所有车企都沉迷于数据造假、话术包装,透支的将是整个行业的信誉根基。消费者被一次次忽悠,只会越来越警惕、越来越失望,直到彻底转身离开。更可怕的是,那些坚守底线、认真造车、不搞套路的品牌,反而被这些“数据怪兽”挤压得喘不过气。劣币驱逐良币,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从法律角度看,这种造假行为并非无风险。法律专家指出,广告公司故意造假订单,明显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里“禁止虚假宣传”的规定。真要查起来,不仅要赔钱,还得承担法律责任。汽车行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新能源、智能化竞争日益白热化,企业更应回归产品与服务本身,而不是沉迷于“数字游戏”。
“喊着狼来了”的假数据只会摧毁用户信任。当媒体和公众对任何官方发布的数据都嗤之以鼻,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将被透支殆尽。车辆到底好不好,应该交给真实车主的口碑,交给日复一日的可靠表现,交给安全不打折、品质不放水的长久积累。
主编点评
数据可以造假,口碑不能;订单可以虚构,信任无法重来。当消费者对所有官方数据嗤之以鼻,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将被透支殆尽。谎言重复太多次,就算真有爆款来了,也没人敢信、没人愿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