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摩令”松动,是进步还是倒退?济南一纸“不建议禁摩”的官方回复,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些年被“一刀切”的摩托车,以及背后无数靠它谋生的群体。
曾经,全国超过两百个城市挥舞着“禁摩令”的大旗,理由无外乎“交通拥堵”、“事故频发”。一禁了之,真的解决了问题吗?河南信阳、广西北海等地率先“解禁”,看似开了个口子,却也引来更多争议:摩托车,究竟该何去何从? 济南网友的抱怨并非空穴来风:早晚高峰,电动车、摩托车如同脱缰的野马,在机动车道上左冲右突;一旦拥堵,立马窜上非机动车道,油门一拧,喇叭一按,行人避之不及。 这种“灵活”的通行方式,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更有甚者,闯红灯、随意变道等行为,简直是马路上的“不定时炸弹”。 路权之争,由来已久。 对于外卖小哥、年迈老人、乡镇居民来说,摩托车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工具,是连接生活与工作的桥梁。
“禁摩”看似简单粗暴,实则剥夺了他们的出行权,断了他们的生计。 放任不管,任由摩托车在城市里横冲直撞,又无视了其他交通参与者的权益。
没有专用车道,摩托车在机动车道上受尽欺负,在非机动车道上又成了“过街老鼠”,左右为难,寸步难行。 这不仅仅是路权的问题,更是安全的问题。
数据不会说谎:不戴头盔,事故死亡风险增加数倍;汽车驾驶员的“鬼探头”,让摩托车猝不及防;雨天路滑,刹车距离增加,更是险象环生。 摩托车骑行,本就如履薄冰,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酿成惨剧。
面对如此困境,一味地“禁”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济南交警的做法值得借鉴:加大对酒驾、无证驾驶、不戴头盔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查严惩,绝不姑息。
同时,鼓励市民“随手拍”,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值得点赞。
西安的“电子围栏”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AI摄像头自动识别摩托车违规行为,将“人工巡查”升级为“智能监管”,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
盐城的“电摩信用积分制”也颇具新意,将交通违法行为与车辆年检、保险费率挂钩,让“守法者一路畅通,违法者寸步难行”。 这些创新举措,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从“堵”到“疏”,从“禁”到“管”,用科技赋能,用制度约束,用服务引导。 “禁摩”与“解禁”,并非简单的“一禁了之”与“一放了之”。它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也拷问着社会各界的良知。
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兼顾各方利益,实现交通参与者的和谐共处,才是最终目标。 当公安部放宽70岁考驾照限制,开放摩托车高速路通行,我们看到了政策的松动,也看到了管理的进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摩托车,既是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也可能成为马路杀手。 如何让它在城市里安全行驶,有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努力,群策群力。
各位看官,你所在的城市禁摩了吗?你认为“禁摩令”应该何去何从?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一起聊聊这个既现实又敏感的话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