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一直对增程车持有一种复杂的态度。最开始听到增程这个词,脑袋里就冒出一句技术倒退的标签。毕竟,专家们一直说——燃油发电多次能量转换,效率低,根本不如直驱纯电。尤其是在我朋友李大叔买了几台纯电,冬天续航缩水15%、充电难、充电桩多半在小区门口堆着,他私下还嘟囔:还不如老老实实开油车呢。这话我听着当然有几分道理。
但实际用车下来,情况变得不那么简单。去年我向家里人推荐启源A07增程版,他们年开一两次长途,平时通勤50公里左右,基本就是上下班。李阿姨说:每天用纯电走走,电费比以前少了不少,冬天还能跑1220公里,油几乎不用多跑。突然让我觉得,专家那些理论效率论,似乎不太亲民。你想啊,普通家庭的用车预算,哪有那么多在实验室里算的能量转化效率?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估算一下,一个月电费30元,配上加油的钱,综合下来其实比光靠燃油车省不少。
那效率低的问题什么时候才是真的问题?其实很多,我觉得这得看场景。对我们这些非极限用户来说,增程车就像个过渡性神器。比如我邻居王工,他买了两年前的理想ONE,平时短途用纯电,长途用油,自己算了算——一年来油费比纯燃油车少了大约20%,而且维修便利,动力还不错。你能想象吗?他那辆车在停车场,导航会建议下一站充电,我就笑了:你倒是方便,充电桩都得排队。但其实他从没有真卡壳过,油电双保险的设计,没让他太烦。
这又扯开点。很多人都在误会:启源A07是插混,不是纯增程车。别再误导别人说你买的就是个油电混合。纯粹的增程车,像理想、问界那样,发动机简化了,只发电不驱动车轮,结构更简单,故障率也低。对比那些复杂的直驱变速箱,少了不少麻烦。
说到这,脑袋里突然飘过一个疑问:难道专家其实也没想到,这样的低效率在实际中可能反而是优势?他们算的效率,是按照实验室条件得出的百分比。一旦在家庭场景里,省钱、省心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还有个细节我注意到了。前几天我翻相册时,看到朋友分享的照片,是他开车穿越内蒙古的冬天,满油满电,跑了1220公里。这种极端的环境里,增程车表现似乎还不错。根据我估算,油耗大概在4.1L/百公里,和凯美瑞燃油车相比,差不多省了30%以上。没错,这是我随口算的,没细算,但感受是真实的:冬天的续航不打折,成本还要低。
我还思考到,国内的充电基础设施,确实不算强。官方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中,充电桩仅覆盖全国不到30%,三四线城市更是一桩难求。对于租房住、老旧小区的居民来说,布置家庭充电桩堪比天梯。增程车提供了油电双保险的方案:有桩用电省钱,没有桩还能跑长途。这不,就有很多刚需用户,比如我朋友王司机,说:我每天跑三四十公里,起码不用担心充不着电。用油应急和跑长途,费用并不高,加油箱和电池容量的匹配,让他们不用担心突然蹭不到充电桩这个难题。
对比燃油车,电驱带来的质感也确实更吸引人。理想L7在城市低速时,噪音控制在58dB,和燃油车差距还挺大。这点,开过的人都知道——启动快,顿挫少,连我女朋友都喜欢纯电质感,开着舒服,厕所不用一直等充电桩。 有人说,纯电摄人心魄,但我觉得,增程的电驱本质,解决了动力平顺和噪音控制的问题。细想起来——设计得更合理些,将来完全可能融合成一个更完美的智慧油电系统。
所以说,这些落后论的话题,我觉得不那么站得住脚。技术在不断变,特别是增程器的能量转换效率。比如我查到的,深蓝S7的增程器热效率冲到44.39%,单升油能发3.63度电,这在两年前是难以想象的。实际使用中,油耗不到5L/百公里,已经媲美甚至优于一些中型燃油SUV。而且,可靠性也有明显提升。数据显示,增程车的故障率比燃油车低近三成,维修频率低,质保还延长到8年,这些细节看得出,制造商学了很多。
这里我得要补一句前文说短板的调整——真的是短板么?我一直在想,如果你每天两次上下班,跑20公里,偶尔长途,增程车不仅成本低,舒适性还提高,完全可以满足。可如果你是飙车党或者跑高速only——那可能增程不够硬核。问我,这算用车不匹配吧。在你看来呢?你会为这类车买单吗?或者,是不是我们都低估了增程技术的适配性?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一直在想,一个技术是不是落后,其实也取决于用户的需求。像我这次写下来,感觉增程车的崛起,除了技术提升,更像是用车场景的匹配。不用告诉我它完美,到底还存在些问题,但它的存在,就是最符合需求的折中方案。
几年前我没想过,燃油和电的结合会变成市场的新宠。但我相信:没有绝对落后的技术,只有不对的需求。这不,是不是懂我的技术,总在最关键时刻帮我省了钱、省了力。
你们觉得呢?增程车会不会逐渐变成主流?还是说,等未来纯电快充到普及,增程就会成为历史的灰尘——这问题,是我堵在心里的疑问。你看今后,除了电池和快充,增程还能走多远?我对保持一种…谨慎的乐观。
你试过用增程车在冬天出行?感觉怎么样?
你觉得它未来还能有多大优化空间?
或者,纯粹等待更快、更便宜的充电技术?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