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新换电摩,邻居对比油摩,头部厂商数据揭晓

楼下的老王换新车了。不是燃油的那种,今早在院里轰着电,悄无声息蹿出大门——要不是昨天又有邻居手机被偷,谁会盯着个大号自行车多看两眼?可仔细瞅瞅,仪表盘下一串亮眼数字:时速80公里。原来,这不是“老年乐”也不是“共享风”,是真正的电动摩托车。要说有啥现场感?马达不吵,小区保安的心却慌了。

这么些年,电动摩托这玩意儿一直站在舆论灰区。有人兜头一句“碳中新宠”,有人冷笑一声“割韭菜新套路”。摩托车油耗本来就不高,混个县城两包烟钱也花不出去。电摩这东西,真有必要吗?或者,要省钱,电动自行车拉出去凑合凑合,一年省下来的油钱,怕是只够多买几袋奶粉。可别小瞧了这“鸡肋感”,2025年仅1-8月,国内电摩销量就到了213.94万辆——虽然和燃油摩托的1220.8万比起来,还真有点“以卵击石”的调调。

讲证据,销量能证明一切,也骗不了自己。雅迪,电动车老大,转头就在电摩圈子里砸出声浪。70.23万辆的数字,哪个摩托车厂看了不红眼?和它并驾齐驱的燃油对手,一只手数得过来。别问“新能源卷不卷”,先看你渠道有没有老练。

紧随其后,绿源也不甘寂寞,30.19万辆——这是早年就开始骑迹江南的劲旅。至于宗申,更有意思了,和雅迪不同,宗申一手油一手电,谁流行就抱谁大腿,不谈理想,只论胜负。今年电摩跑到29.57万辆,燃油也挣了75.68万辆,两个冠军沙发轮着坐。

再看春风动力、新日——一个和合资大佬玩跨界(春风还和雅马哈搭台唱戏),一个在A股露脸秀肌肉。下面的巴士新能源、江苏淮海也都来了,不差钱,差分蛋糕的速度。行业第八、第九、第十,分别是山东五星、重庆隆鑫、深圳台铃,各自的故事不太精彩,销量还没进10万辆。“十强”榜单就这么凑齐了,背后却是电动化阵营和传统摩企的老少对垒,好戏还远没收场。

如果问我怎么看——先别跟我谈情怀。任何产业爆发,最朴素的解释一定是有人想挣钱,有人愿意付钱。电摩嘛,说它鸡肋也是,想吃肉也能嚼出点油水来。最核心的,还是渠道、政策和入门门槛。对很多厂商来说,电动摩托就是下一个“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的新战场。传统做燃油的,顾虑多,利润薄,各种资质环节卡脖子。造电动车出身的,反倒没有心理负担——反正已习惯“在法规边缘试探”,电摩只不过是另一个产品线,先放个位置再说。

这些头部厂商的数据挺扎眼————前十里,7个是电动车企,3个燃油老将。难不成摩托车的未来,真得靠电池来撑门面?仔细琢磨,“半路出家”的电动车企为啥能混出名堂?一方面,渠道广、网点密,哪怕是三线城市的社区也能见到售后工服的logo;另一方面,实话说政策倾斜、新能源招牌加持下,注册、上牌、补贴那点花招,传统摩企的套路有啥新鲜?结果就是,电摩大战油摩——前者是攻山头,后者是守阵地,专业选手打业余,赢点小分不奇怪。

可别以为电摩这市场真的“一路小跑”。以乘用车为参照,中国新能源轿车一年就将近千万辆,电摩才多少?213.94万辆,跟燃油大佬的盘子还不是一个量级。除了部分市区限摩、换电政策、通勤刚需——坦率讲,绝大多数人买电摩,往往是“多一台不嫌多,少了也不难受”。现阶段,这玩意依然不是刚需。真要图省心,老头乐、电动三轮照样风驰电掣。电摩厂商嘴上喜欢叫新能源,私底下拿的还是营销的剧本,口号唬得住新人,拦不住老司机。

老王新换电摩,邻居对比油摩,头部厂商数据揭晓-有驾
老王新换电摩,邻居对比油摩,头部厂商数据揭晓-有驾
老王新换电摩,邻居对比油摩,头部厂商数据揭晓-有驾
老王新换电摩,邻居对比油摩,头部厂商数据揭晓-有驾

当然,也不能全说成“技术冷笑话”。电摩还是有技术进步空间,比如电池安全、续航智能这些,未来说不定真能做出一点东西来。但对绝大部分玩家而言,竞品里最大的敌人,不是别家摩企,而是共享单车和地铁——电摩存在的场景,就是那些“自行车骑着不爽,地铁又嫌慢”的时间缝隙。想占燃油摩托的份额?三年之内,哪有那么容易。

站在证据的烟雾里,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市场的未来,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电摩能否复制新能源轿车的故事、成为主流出行工具,还是说两年就熄火、继续活成“鸡肋”?没人可以下最后结论。数据、排名、趋势,看着都对。但产业如人生,一根筋拧到底的商人多,真正能看准拐点的却稀有。

至于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倒不必急着站队。环保、噪音、续航、上牌、速度——哪个理由都能讲成一套产业讲义,哪个也都经不起质问的细扒。就像老王的电摩——表面静悄悄,背地里电流窜得欢。谁能说清几年之后,这股“电风”会不会改道,也许最后还是得让市场的法医来验尸、才看得到真相。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十年后的中国路上,是油摩的引擎轰鸣更熟悉,还是电摩的寂静更刺耳?市场没有标准答案,欢迎你来补完这份未完成的“现场报告”。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