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前杠变形,用户反响强烈引发热议

小米SU7前杠那点“面子工程”,算是惹了点小麻烦。说白了,就是前保险杠挨着大灯那块,起了点“包”,乍一看,还以为是磕着碰着了。结果官方出来解释,说是装配时候没留够“舒展筋骨”的地儿,晒狠了就有点“拘束”。

这事儿,你说大吧,也就是个“芝麻绿豆”;你说小吧,搁在小米这儿,那就得掂量掂量了。毕竟,这年头,谁家新车上市不得接受“检阅”?但小米自带“热搜体质”,一举一动都自带放大镜效果。

坦白讲,听到“前杠变形”,我脑海里闪现的是车祸现场。结果仔细一看,原来是“极小撮”、“装配龃龉”、“烈日炙烤”。换句话说,这事儿往宽里说,是品控拉胯,伤了用户的心;往窄里说,就是个“小纰漏”,不碍事儿。

但为啥这么点小事,能闹得沸沸扬扬?

你想想,小米SU7从亮相到交车,一路都是“话题王”。有人捧它是“后浪的Dream Car”,设计出挑,价钱亲民;也有人diss它是“PPT神车”,噱头大于实料,参数“注水”严重。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评价,本身就说明小米汽车的处境“如履薄冰”。

站在掏钱人的角度,二三十万砸下去,谁不想买个“金钟罩铁布衫”?尤其是新能源这块“兵家必争之地”,选项多如牛毛,稍有不顺眼,立马“挥手拜拜”。所以,哪怕前杠只是“微微一笑很倾城”,也会让潜在买家心里犯嘀咕:这车,稳不稳?

再说说小米。人家是互联网圈的“老司机”,深谙流量密码,也精通危机应对。这次的回应,速度够快,姿态也放得低,直接承诺免费上门“牵走”和“整容”。这种“顾客是上帝”的态度,没毛病。但说句实话,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公关,总觉得有点被动。

小米汽车前杠变形,用户反响强烈引发热议-有驾

再往深了挖,小米SU7的“前杠风波”,折射出咱们汽车产业“换挡提速”时的一些通病。一方面,自主品牌崛起,技术突飞猛进,这是大势所趋。但另一方面,在追求“日行千里”的同时,是不是该更在意细节?毕竟,车不是“一次性用品”,安全和可靠性才是“压舱石”。

与常识略有偏差的是,品控并非只是车间里的事儿。它牵扯到设计、供应链管理、质检等各个环节,需要企业投入真金白银和时间精力去“精雕细琢”。而这,恰恰是咱们车企在“高歌猛进”时容易忽略的。

换个思路,要是这事儿发生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车企身上,估计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恰恰是因为小米自带光环,才让这件“小事一桩”被无限放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平心而论,小米这次的公关,起码做到了及时止损。免费上门服务,也算是给用户吃了颗“定心丸”。但从长远看,小米要做的,不只是解决眼前的“歪嘴”问题,更是要建立一套“铜墙铁壁”般的质量管理体系,从根源上杜绝类似事件重演。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把原因归结为“日晒雨淋”或“装配偏差”时,是不是忽略了更深层的原因:在追求极致性价比和“光速”交付的同时,是否在品控上打了折扣?这或许才是小米SU7乃至整个中国汽车产业需要扪心自问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