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坛这个变幻莫测的江湖里,深蓝汽车的“华为式突围”俨然成了话题的中心。
一个“技术派”起家的品牌,突然决定让“营销派”插上翅膀,而这一切的背后,注定少不了故事性。
姜海荣,这位来自荣耀的营销大咖,空降深蓝担任CEO,不知道是技术派的老大邓承浩觉得自己需要一个“外援”,还是深蓝本身就知道,光有硬技术的产品,不一定能打动市场。
去年,深蓝汽车从销量不到3.3万辆增长到了24.4万辆,这一切看似是理所应当的进步,但大家也知道,车企的成长不止是销售数字那么简单。
技术的力量,固然强大,但面对现代消费者的心智,单靠“硬核”技术,可能还不够。
而且你看看同样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小鹏、蔚来,销量早已突破了这个水平,市场声量更是响亮。
于是,姜海荣的加入,就像是给这台发动机加了一瓶“高性能燃油”。
从荣耀到深蓝,他的轨迹就像是一条跨越了科技和市场的纽带。
而他的到来,显然为深蓝注入了“硬技术”之外的另一种力量:讲故事,卖情怀,拉近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在汽车圈里,这种品牌重塑,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问题在于,如何在自家“硬件”之上,给产品注入那层“软实力”。
姜海荣从华为和荣耀带来的不仅是技巧和策略,更是一套属于新时代的营销理念。
技术派的邓承浩虽然把产品做得扎实,但在市场的喧嚣和竞争中,品牌的声音如果不被听见,再好的产品也只能埋没在角落。
你能想象深蓝在一个充满各种车型、满天飞的广告下默默无闻的日子吗?
显然,不可能。
这就是“华为式突围”的精髓:技术为根,市场为翼。
在这种布局下,深蓝不仅要把技术做扎实,还得学会如何让消费者“看见”这项技术。
而姜海荣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演,不仅要让剧情好看,还得把每一场戏的高潮推向最高潮。
去年深蓝进行了一次架构重组,把产品、研发、营销这几个看似分离的部门紧密联系起来。
让产品的诞生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能与市场需求、消费者痛点直接对接。
这种“无缝连接”的背后,是姜海荣的深厚功力,也离不开深蓝团队从技术到营销的通力合作。
然而,姜海荣的“外来者身份”也带来了一些反响。
说实话,在国内车企中,技术派的“江湖地位”可不是那么容易撼动的。
深蓝的起步,完全是靠技术团队的默默耕耘——这支团队的成员约有85%是研发人员,直接负责产品的技术开发。
而营销体系直到2022年才得到逐步建设,早期在品牌传播方面的薄弱,也导致了深蓝在市场的曝光度较低。
这意味着姜海荣面临的,不仅仅是营销策略的挑战,还有如何“破局”的问题。
但是,谁说车企的营销只能是传统套路?
深蓝的创新不止是在硬件上,连营销手段也同样大胆。
去年,姜海荣和团队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调整,把整个产品线拆分成了研发、GTM(Go-To-Market)和用户发展三大块,实行的是一种高度扁平化的管理模式。
这种跨部门协作的模式,在不少企业中其实并不多见,它让决策更加高效,信息也能快速流通。
这种从研发到营销的打通,让技术团队和市场团队不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紧密交织在一起,彼此支持。
不过,技术确实是深蓝的“硬件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完全依赖它来支撑市场的竞争。
姜海荣的加入,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光有技术,用户可能不买账,特别是在年轻消费者的市场上,品牌营销无疑占据着更为重要的位置。
你想想,小鹏、理想,这些车企能迅速蹿升,背后可不仅仅是产品好,更多的是因为它们成功地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打破了传统车企的沉闷。
深蓝想要突破这个瓶颈,正是靠着姜海荣的智慧和对市场的深刻洞察,才得以迎来变革。
然而,姜海荣的道路并不好走。
虽然深蓝的技术优势已不容小觑,但它依然面临着市场定位、品牌传播和用户认同等多重挑战。
就像当初的华为,虽然手握“硬核技术”,却也曾在市场的洪流中迷失过。
而如今,深蓝在这一点上的决心显然已经展现出来,他们要做的,就是用技术“赚足面子”,再用营销“打开市场”,最终实现双赢。
从去年开始,深蓝每个月都会推出新车,这种节奏简直比搞演唱会还要疯狂。
技术再牛,产品再快,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营销支持,最终也只能是在市场上“翻滚”,被其他强势品牌挤出局。
所以,这场突围的关键,恐怕还是要看姜海荣如何在营销上做到深度打通,让技术和品牌在消费者心中达到共鸣。
对深蓝来说,这场“华为式突围”不止是一场技术升级,更是一次品牌全方位的重塑。
能否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平衡,既保持技术的领先优势,又能在市场上形成强有力的品牌认知,才是它能否突破现有局限,真正脱颖而出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