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要造1500万辆车?吉利3000人西迁真相

你敢信吗?一个以火锅和山城闻名的重庆,居然喊出了2027年要造1500万辆车的口号!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悬?更邪门的是,吉利控股真的把3000个研发人员整体搬到了重庆,还砸了48个亿成立新公司。

这事儿到底是咋回事?咱们今天就好好唠唠。

大手笔!吉利3000人团队集体“逃离”

前些天,汽车圈炸了锅。吉利控股宣布要把旗下3000人的智驾团队整体迁到重庆,成立一个叫“千里智驾科技”的新公司,注册资金直接砸了48个亿!

说实话,这动静有点大。要知道,3000个搞技术的,那可不是随便拉几个人凑数的。这些都是吉利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核心骨干,平时在杭州、宁波那边搞研发,现在说搬就搬,你说这背后得有多大的诱惑?

有行业老炮跟我说:“这哪是简单的搬家,这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重心在往西移!”

想想也是,以前提到造车,大家第一反应是上海、广州、长春这些老牌汽车城。重庆?那不是搞摩托车的地方吗?

可现在不一样了。重庆这两年在新能源汽车上下的功夫,真不是吹的。

重庆要造1500万辆车?吉利3000人西迁真相-有驾

数字说话:重庆的汽车梦有多野?

咱们先看看重庆交出的成绩单。2025年上半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了48.9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这个数据放在全国,那也是排得上号的。

更关键的是,重庆现在已经搭建起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什么叫完整?就是从螺丝钉到整车,基本上都能在重庆解决。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三大系统、十二大总成、五十六种部件”,听起来挺唬人的。

不过,最让人瞪眼的还是重庆提出的那个目标:2027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要超过1500万辆!

我第一次听到这数字的时候,差点把茶水喷出来。1500万辆是什么概念?2024年重庆的产量大概是300多万辆,这相当于要翻5倍!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数字。要知道,全中国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也就900多万辆,重庆一个地方就要造1500万辆?这不是在吹牛皮吗?

豪华车销冠背后的野心

重庆要造1500万辆车?吉利3000人西迁真相-有驾

说到重庆造车,不得不提一个现象:问界M9在50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稳居销量第一!

这事儿真的挺让人意外的。以前一说豪华车,大家想到的都是BBA(奔驰、宝马、奥迪),或者特斯拉。重庆造的车能在这个价位段杀出重围,说明什么?说明重庆已经不满足于造“老百姓开得起的车”,人家要往高端走了。

我问了几个业内朋友,他们都说:“问界M9能卖得这么好,技术含量确实不低。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这些,做得都挺到位的。”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重庆正在从“代工厂”向“创新中心”转变。

以前重庆给人的印象就是制造业基地,人工便宜,适合搞加工。现在不一样了,人家要做自主品牌,要做高端产品,要在全球市场上跟国外巨头掰手腕。

智博会:不只是个展览会

9月5日,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要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开幕了。这个博览会有点意思,它是把原来的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和世界智能大会合并升级的,第一次在重庆举办。

说白了,这就是重庆向全世界宣告:我们有实力承办这种级别的盛会!

重庆要造1500万辆车?吉利3000人西迁真相-有驾

这次智博会设置了五大板块,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板块占了3万平方米的超大展区,近200家企业参展。这阵势,够大的。

更有意思的是,展会上不光有静态展示,还有各种互动体验。比如你可以跟多语言导览机器人“孔子”聊天,看AI现场作画,甚至让青少年通过编程操控长安UNI-V智驾模型车跑障碍赛道。

这些看似花里胡哨的东西,其实都在传递一个信号:重庆要让智能科技走进老百姓的生活。

质疑声四起:重庆真的行吗?

当然,质疑声也不少。网上有人说:“重庆凭什么承接这么大规模的智能制造?基础设施跟得上吗?人才够用吗?”

这话说得也不无道理。搞智能制造,需要的不只是厂房和工人,更需要高端人才、配套产业、物流体系等等。重庆在这些方面,确实还有提升空间。

还有人质疑那个1500万辆的目标:“这不是在画大饼吗?市场需求在哪里?产能过剩怎么办?”

重庆要造1500万辆车?吉利3000人西迁真相-有驾

我觉得这些担心都是合理的。毕竟,汽车行业现在竞争激烈,不是说你想造多少就能卖多少的。

不过,换个角度想,重庆敢喊出这个目标,说明人家是有底气的。

区域布局: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仔细研究重庆的布局,你会发现他们不是盲目铺摊子,而是有规划的。

渝西地区被定位为核心引擎,到2027年零部件产值要突破4000亿元,培育超10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璧山区专门搞动力电池和电驱系统,永川区主攻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

这种差异化布局,避免了恶性竞争,形成了产业聚合效应。用重庆话说,就是“各人有各人的活路”。

长安汽车和赛力斯还联手打造了“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实现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就是用数据和算法来指导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机器人革命:从表演到实用

重庆要造1500万辆车?吉利3000人西迁真相-有驾

说到智能制造,就不得不提机器人。这次智博会上,机器人板块占了1.2万平方米,30多家企业参展。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现在的机器人已经不只是做表演了,而是真的能干活。比如天轶2.0可以执行电力巡检,天工2.0能完成零部件分拣,甚至还有机器人能煮米线、做冰饮、摊煎饼!

我亲眼见过一个叫“孔子”的全状态仿生皮肤机器人,这家伙精通多国语言,能当导游使。虽然还有点机械感,但已经相当厉害了。

重庆目前已经有134个机器人示范场景,覆盖电力巡检、零部件分拣等11个领域。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重庆不是在空谈概念,而是在实实在在地推进应用落地。

低空经济:新的增长点

除了汽车和机器人,重庆还瞄准了低空经济这个新赛道。智博会上会有eVTOL飞控系统、低空数字孪生平台等前沿技术展示,还有FPV无人机竞速赛。

说实话,低空经济这个概念听起来很科幻,但在重庆已经开始有实际应用了。物流无人机在一些区域已经开始试运行,未来可能会成为解决山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问题的新方案。

重庆要造1500万辆车?吉利3000人西迁真相-有驾

全球化野心:不只是做中国市场

重庆的野心不止于国内市场。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长安汽车在泰国建立了右舵车生产基地,赛力斯的海外服务体系已经覆盖50个国家。

这说明重庆想要的不只是“中国制造”,而是“重庆创造”走向世界。从东南亚到拉美市场,重庆正在构建全球运营网络,推动技术标准和自主品牌的双重输出。

这种全球化布局,确实需要相当的实力和远见。

现实与理想的博弈

说了这么多,咱们还是要回到最核心的问题:重庆的这些宏伟计划,到底靠不靠谱?

从积极的方面看,重庆确实有不少优势。产业基础相对完善,政策支持力度大,地理位置也不错。更重要的是,重庆人做事比较实在,不太喜欢光说不练。

重庆要造1500万辆车?吉利3000人西迁真相-有驾

从担忧的方面看,挑战也不小。人才竞争激烈,市场变化快,技术迭代也很快。1500万辆的目标确实有点激进,如果达不到,会不会成为笑话?

我觉得,关键还是要看执行。计划再好,没有扎实的执行,也是白搭。

夜幕下的思考

文章写到这里,我想起前几天晚上路过千里智驾园区,看到里面灯火通明。据说工程师们正在调试新一代辅助驾驶系统,长安汽车的全球数据中心也在实时分析着百万级车辆的运行数据。

这个画面让我想到,也许重庆的这些“野心”并不只是纸上谈兵。当低空物流无人机真的飞过解放碑,当智能机器人真的在街头为市民服务,这座以火锅和山城闻名的城市,确实在用科技重新定义自己。

至于那个1500万辆的目标能不能实现,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不过,敢于提出这样的目标,本身就说明了重庆的决心和信心。

你觉得重庆这次能成功吗?还是你认为这些目标太过激进了?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挺想听听大家怎么想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