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前两天和朋友小李聊这事儿,他刚在4S店做销售,顺带问了下10月的销量情况。小李说,吉利这波涨得确实猛,尤其银河M9上市那会儿买气爆棚,基本每天都有人在订,厂里都加班赶着出车。
我心里嘀咕,这行情倒有点反常。今年整体车市10月份才224.2万辆,同比略降0.8%,环比还掉了0.1%。虽说金九银十传统旺季,但这数据真不算好。听起来比亚迪还在销量榜头名,29.5万辆,但同比竟下滑了31.4%?这真让我对纯数字有点犯嘀咕。
我这事儿得稍微拆开讲。比亚迪虽然跌幅不小,但没说销量少啊,十月份还是近30万辆的规模,是比吉利多的,不过两家差距在慢慢缩小。吉利10月份卖了26.5万辆,同比增长36.8%,这涨得可挺惊人,甚至是前十车企里增速最高。你想,吉利银河系列猛推新品,像银河M9上市即火爆,也带动了星愿这款车连续几个月销量第一。
我翻了下笔记,吉利自己的新能源技术这两年加速优化,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算是技术和市场双推进。但这里有个有趣点,我一开始想当然地以为比亚迪那种老牌新能源巨头会一直领跑,可吉利这后面猛追速度,用新品频繁抢细分市场份额,这差距不是简单研发堆出来的。研发就好比做饭,比亚迪是那会做招牌大菜的厨子,但吉利更像擅长快餐小炒的,频出新品跟客户需求更合拍。
顺便说一句,一汽-大众这块,我本来预计它会更稳固,毕竟合资燃油车底盘厚,可10月份销售13.6万辆,比去年少了3.9%。虽然降幅不大,但这实际上是一个信号,汽油车市场真没之前那么好混了。一汽-大众新能源汽车略有推进,但整体体量还不算大。供应链上新能源的零部件涨价也让合资大厂头疼,不过它们还能靠燃油车基底稳住市场位置,暂时没啥大风险。
其实提到供应链,你得感受下研发和数字之间的矛盾。就拿吉利这事儿来讲,频繁推出新车等于要求供应商跟着快走,零件设计更迭块,生产线也要跟上步伐。这就像你做菜的时候,切菜刀具必须时刻保持锋利。供应链一旦卡壳,车就不能按时交付,销量数据就出来波动。小李也跟我说,吉利厂里最近几个月供应链压力挺大,偶尔还耽误交付日期,客户在等车那会有点烦躁,但整体来说还是挺给力的。
顺便,我有个猜测,不太确定的那种,就是比亚迪虽然整体销量在降,但内部实际上在调仓换将,某些低端或者竞争力弱的车型主动砍产,转而推动高利润的新款和新能源高端车型。这个确切数字没法公开,但我觉得解释了为什么总销量跌了,收入转型反而可能更健康。
长城的表现也挺亮眼,10月同比增长超过10%。尤其是魏牌的高山车型,直接瞄准高端新能源市场。这里有意思,我在长城的经销商圈里听说,这款车的订单处理比一般新能源车靠谱很多,客户满意度挺高。从性价比角度看,跟同价位的蔚来、小鹏相比,长城的车可能在软件智能化那块稍弱。你说这是不是传统车企新能源转型的通病?早去年底,我还以为长城在智能化进展要快些,结果现实是他们更多用硬实力拼市场。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下奇瑞和长安的中段表现。奇瑞10月份销量13万出头,同比下滑了9.9%,而长安稍微好点,增幅2.3%。二者在新能源领域都在加速推新品,尤其是奇瑞的风云系列。奇瑞的研发团队告诉我,他们在打造电池及智能互联上的投入其实不少,但受限于供应链和品牌影响力,短期内销量回升还得多跑一段路。
对了,我之前说车市不亮眼,乍一听有点泼冷水,但其实从细数据看,自主品牌这边增幅4%,环比3%,份额稳定在68.7%这个高位,说明国产车越来越被市场和消费者认可。尤其是吉利、长城、长安这几家打得很好,掐准了用户心理和渠道终端需求,还是值得肯定的。
说到用户心理,我最近跟一个做二手车评估的朋友聊,他反映当前市场保值率越来越看品牌和产品更新速度,尤其新能源汽车这一块。比亚迪新能源车型平均保值率估计在65%到70%之间,而像长城高端新能源车型,虽然新,但因为用户基础小,保值率大概只有55%左右(这是他的观察样本,样本不多)。可见,对于买新车的消费者,品牌溢价和后续价值成了重要考量。
顺带跑题,我想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未来合资车如果持续掉队,是不是意味着车企要依靠更多合资后没用的新技术,像自研电池、芯片这些硬实力才能保市场?不过这个芯片大战我没细想过,感觉供应商博弈比研发还复杂,厂商背后那张长长的账单往往没人看懂。
10月份这局面,让我有点想问你:你觉得未来车价会怎么办?电动车竞争这么激烈,大家推新车的速度也快得吓人,换车压力大不大?你身边那些准备买新车的朋友,是不是也和我朋友小李说的一样,有点选不过来的纠结?(这部分先按下不表)
比亚迪、吉利、长城、一汽-大众,这几个名字,似乎都在告诉我们汽车市场正经历一次大洗牌,不光是卖车这么简单,更是技术、供应链、用户心理三重奏在较量。
对了,刚才翻了下手头的相册,里面不经意拍了一张沃尔沃的经销商门店——里面只挂着两台新能源车,销量数据没上榜,但局限区域市场感觉挺冷清。对比之下,一线城市吉利和长城的展厅却人流量爆满。好奇吗?你觉得这背后的土壤到底还能温多久?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