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台风影响,问界 M7 的现场发布会临时取消,转而改成了线上形式,余承东那场演讲成了不少人讨论的焦点。
有人翻出视频片段比对,说以往总能抛出 “金句” 的 “余大嘴”,这次全程盯着 PPT 念稿,不仅没了段子手的松弛感,还频频出现磕磕巴巴的卡顿,镜头里的状态显得格外局促。
评论区很快就吵了起来,最集中的声音是 “余承东和问界飘了”,矛头直指新车的定价。
全新问界 M7 的预售价格确实比老款高出不少,增程版起售价 28.8 万元,纯电版直接开到 32.8 万元,相比老款 24.98 万的起步价,四驱版的入门门槛抬高了近 4 万元。
具体到车型配置,2026 款纯电 Max 五座长续航版卖 31.98 万,六座版贵 2 万,四驱版不管五座还是六座都要 33.98 万,顶配的 Ultra 版更是达到 35.98 万,选装零重力座椅、大尺寸轮毂这些配置后,落地价轻松突破 40 万。
有意思的是,骂归骂,新车的小订数据却很亮眼,官方宣布累计已经突破 23 万辆,刚开启预售时甚至创下过 1 小时订出 10 万台的纪录。
但这串数字背后,质疑声也没断过,有网友在汽车论坛发帖,说身边好几个交了小订的朋友都是 “持币观望”,还有人直接质疑订单存在 “注水”,毕竟小订金额不高,退订成本太低。
工厂那边的产能数据也被扒了出来,目前月产能大概在 3 万辆上下,就算按这个速度满负荷生产,消化 23 万订单也需要大半年时间。
争论的核心其实绕不开 “值不值” 这三个字,问界这次涨价,确实给产品力加了不少料。
车身尺寸比老款拉长了 60 毫米,轴距更是增加 210 毫米达到 3030 毫米,后排空间明显宽敞了不少,不少体验过实车的用户说,后备箱容积足够装下家庭出游的行李,车内储物格设计也很实用。
底盘是这次升级的重点,老款被诟病的前麦弗逊悬架换成了双叉臂结构,还配上了双腔空悬,由途灵平台负责调校,开起来的滤震和稳定性提升不少。
动力方面,增程器功率提到了 118 千瓦,纯电版搭载 100 度大电池,续航能超过 700 公里,加速时动力输出很线性,爬坡也显得轻松。
智能配置上更是堆得很满,标配了宁德时代电池和 ADS 4.0 智驾系统,车顶装了 192 线顶置激光雷达,还搭配了 5 个 4D 毫米波雷达,AEB 主动安全性能在测试中表现突出,舱内首次用上了激光视觉方案。
车机系统还是华为的强项,小艺语音助手反应灵敏,支持多音区对话,自动泊车功能对新手很友好,而且系统能通过 OTA 不断升级迭代。
座椅的舒适性也没落下,柔软度和包裹性都不错,还带按摩、通风、加热功能,不少用户说长途乘坐也不会觉得累。
但槽点同样显眼,有老车主吐槽 OTA 升级经常跳票,智能驾驶的算法优化跟不上宣传节奏,说好的 “持续进化” 显得有点滞后。
细节做工上的问题也被提及,部分车辆存在异响和电流声,车窗按键偶尔失灵,还有人反映座椅缝线间隙不均匀,水杯架设计得不够顺手。
高速行驶时的噪音控制做得一般,胎噪和风噪比较明显,增程器启动后也会传来明显的声响,刹车调校偏软,初踩时有点虚位。
定价策略背后的市场考量也被行业观察者点了出来,这次涨价其实是为了和 M8、M9 形成产品区隔,同时给即将上市的智界 R7 留出 25 万级的市场空间,构建高低搭配的格局。
但在当前车企普遍降价的大环境下,这种逆势涨价的操作确实冒险,30 万级市场的消费者对价格尤其敏感,理想 L6、乐道 L90 这些竞品都在盯着这块市场,要是对手后续针对性降价,问界的压力会不小。
还有人翻出了老账,2022 年中保研的碰撞测试里,问界 M7 在驾驶员侧 25% 偏置碰撞中,A 柱出现了明显弯折,“乘员舱上部入侵量” 一项扣分很多,而当时余承东还说这款车能媲美宝马 X5、奔驰 GLS 这些百万级豪车。
外观设计上的争议也没停过,有网友对比后发现,问界 M7 和东风小康风光 ix7 在车身线条上有不少相似之处,被吐槽缺乏原创性。
对消费者来说,选择变得越来越纠结,华为生态的忠实用户觉得,ADS 4.0 和鸿蒙座舱的联动很实用,提前装好的硬件能应对未来的技术升级,多花点钱值得。
但务实派消费者更看重实际需求,他们算了一笔账,日常用车能用到的功能其实不到 30%,很多高端配置买回来很快就会过时,没必要为用不上的技术买单。
多孩家庭的顾虑更具体,虽然问界 M7 空间不小,但后排地台有凸起,座椅相对偏硬,对比同价位主打 “奶爸车” 的竞品,在实用性配置上反而没那么贴合需求。
现在的评论区里,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有人说 “华为技术加持就值这个价”,有人骂 “纯粹是收割情怀”,还有人保持中立,说要等正式上市后去试驾完再做决定。
大定转化率到底能有多少,目前没人能给出准数,但能确定的是,这场关于价格和价值的争论,还会持续很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