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5月25日,我正被滞留在土耳其进入伊朗的海关。
这是我第三次尝试驾车从陆路进入伊朗,前两次因为手续不全、政策不明被拦下,这次特意选了第三个口岸,却发现海关附近连“黄牛”都没了踪影。
正当我焦头烂额时,一位伊朗朋友伸出援手,高价代办手续才勉强通关。
但条件更苛刻:警察会全程“护送”我到阿富汗边境,且四天内必须离境。
这趟波折的旅程,让我亲身体验到“中国车进伊朗”的难如登天——即便到了2025年,隐形门槛依然高得离谱。
说实话,这趟旅程让我既无奈又感慨。
伊朗市场对中国车企的吸引力不言而喻:早些年,中伊货运班列曾满载宁夏的货物驶向安扎利,伊朗也计划通过进口汽车缓解低收入群体的购车需求。
但现实是,个人或企业想带车进入伊朗,仍要面对繁琐的海关申报、高昂的隐性成本,甚至需要“本地人担保”这种不成文的规矩。
比如我这次被要求申报车辆所有细节,连备用轮胎的型号都要记录在护照里,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扣留。
更让我心酸的是对比。
同样是中东市场,中国车商在俄罗斯、阿富汗等地早已风生水起,甚至能靠“平行出口”绕开政策限制,但在伊朗,这些经验全成了“纸上谈兵”。
这里的手续复杂程度远超想象,政策执行也因地区、官员不同而随意变动。
比如我前两次被拒的理由就完全不一致:一次是“车辆型号未备案”,另一次竟是“车牌颜色不符合标准”。
难道伊朗不需要中国车吗?
当然不是!
当地朋友透露,伊朗市场对高性价比的中国车需求旺盛,但保护主义、官僚流程和地缘政治因素叠加,硬生生把门槛垒成了“高墙”。
这背后,是本土车企的生存焦虑,也是国际博弈的缩影。
但我想说,中国车企出海本就不易,如果因这些“隐形门槛”放弃潜在市场,那实在可惜。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更灵活的策略:比如与本地企业合作建厂、提前打通合规链条,以及通过外交渠道推动政策透明化。
三次闯关伊朗经历像一面镜子,照见中国车出海真实困境——跨过山海容易,但跨过“人为门槛”却难。
然而,每一次受阻都是为了下一次更聪明突围。
如果你也关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的坎坷与荣耀,不妨点个赞,在评论区聊聊:“你觉得中国车该如何破解这些海外难题?”
你的每一条留言,都可能成为破局关键灵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