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到的是38号,前面还有二十多辆车等着,工作人员拿着个小本子挨个登记,这场景,跟网红餐厅排队叫号一模一样。”
河南的李先生本想着假期第一天晚上错峰回家,一路畅通,第二天还能赶上家里的团圆饭。他怎么也没算到,自己这台标着600多公里续航的电动车,会把他结结实实地“锁”在京港澳高速的服务区里,动弹不得。他瞅了眼手机,晚上8点,心里估摸着,轮到自己充上电,怎么也得后半夜了。
这种近乎荒诞的场面,成了这个长假里不少新能源车主的共同记忆。本是代表着科技与未来的电动汽车,却在高速公路上,被最原始的排队方式给“封印”了。工作人员拿着纸笔,维持着一种脆弱的秩序,充电桩前长长的车队,像一条贪吃蛇,缓慢地吞噬着车主们的时间和耐心。
就在李先生为38号这个数字发愁时,隔壁车道的张先生正哼着歌,他开的是台增程车。对他来说,服务区只是个上厕所、买瓶水的地方。电量告急?不存在的,油箱里还有大半箱油,足够他跑到目的地再找个地方舒舒服服地充电。他看着充电区那边的“盛况”,甚至有点庆幸,当初没选纯电,算是给自己留了条后路。以前总听人说增程是“过渡技术”,可在这个节骨眼上,它简直就是最优解。
其实,很多车主上高速前都跟王女士一样,做足了准备。她的车官方续航650公里,出发前电量100%。可一上高速,车速提到120,再开个空调,电耗蹭蹭地往上涨,续航里程像是被打了七折。她根本不敢把电开到报警,基本上跑个两百多公里就开始焦虑,四处寻找下一个充电桩。这种“续航虚标”和实际使用中的巨大落差,让原本可以从容的旅途,变成了一场“找桩大作战”,也无形中加剧了服务区的充电压力。
更让人恼火的是,就算你运气好,排到了队,也未必能顺利充上电。有的桩是慢充,一充就得几个小时;有的接口松动,充着充着就断了;还有的干脆就和你的车型不兼容。一位车主就吐槽,自己好不容易排到一个,结果发现用不了,只能重新排,那种感觉,比堵在路上还绝望。电池容量大的车,充电时间也更长,别人40分钟搞定,你可能要一个钟头,这点优势在排队面前,瞬间荡然无存。
国家电网的数据其实早就预告了这一切,预测说假期里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高速服务区充电桩会满负荷。但现实显然比数据更残酷,热门线路上的服务区,几乎是全天候爆满。一个服务区,一天要接待近百辆需要充电的车,可充电桩就那么8个。工作人员一天干14个小时,也变不出更多的充电枪来。
车企们当然也急,纷纷推出什么“国庆充电保障”,派人在服务区协助,搞优先权益。有些服务区也临时加了几个移动充电车。这些措施有点用,但对于庞大的车流来说,终究是杯水车薪。问题的根子,还是在于规划。平时够用甚至闲置的充电桩,一到节假日就成了稀缺资源。这种潮汐式的需求,当初建桩的时候,似乎就没怎么被考虑进去。
假期结束,李先生踏上返程。他学聪明了,提前用APP查好信息,找了个相对空闲的时段进服务区,这次只等了一个小时。车子充上电的那一刻,他长长地舒了口气。夕阳下,他的车汇入返程的车流中,这次长假,总算是有惊无险地结束了。只是不知道,下一次长假,他和他的车,是不是还要再经历一次这样的“叫号”风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