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死攸关的2025年,大多合资品牌终于放下身段了。
“11.99万块”。
乍一看,这个数字好像是比亚迪秦L EV的起售价。作为一辆4720mm长的B级纯电轿车,秦L EV在3月刚刚上市,并且凭着越级尺寸、更高配置,被业界视作小鹏MONA M03的劲敌,也被看作比亚迪秦家族又一个新星。
但要是说,这个“11.99万块”并不是秦L EV呢?
那极有可能是国产品牌同级车型的售价,如吉利、长安等旗下B级新能源轿车的价格。
但答案可能让人大吃一惊——这是东风日产N7的起步价。而它最高价,也不过14.99万元。
东风日产N7是一辆怎样的车?
4930mm的车长,2915mm的轴距。在燃油车里,这是一辆标准的加长版B级轿车;但在纯电车里,由于前舱不需要预留发动机的空间,这样的尺寸与C级车只是相差临门一脚。
这又是一辆纯电车,整车成本要比同类型插电混动车更高。
这还是一辆合资品牌的车。
如果还没搞清楚这辆车的“颠覆”,那4906mm长、同一个爹妈生的日产天籁,指导价是17.98万-23.98万块,均价比N7高10万块,尺寸却比N7还小。
那到这里,或许有人觉得这辆车空有尺寸和低价,内里朴实无华。
但是Momenta的辅助驾驶方案(业内顶级)、高通骁龙8295P芯片(行业主流)、智能冷暖冰箱(领先配置)、大沙发(天籁的传统优势)和音响呢?
就算是和秦L EV相比,东风日产N7与之也互有胜负。倒不是夸东风日产N7有多好,但相较于日产之前电动化的捉襟见肘,这辆车让外界第一次看到了日产在华求生的欲望和魄力。
说实话,在这辆车上市前后的几天里,不少车圈大咖都对这辆车极尽赞美之词。我无不怀疑过是商务合作的“恰饭”之举,但看到售价那一刻,无论车辆好坏,东风日产的确让人看出它在生死存亡之际,放下了身段。
“一定是亏的。”东风日产的高管在发布会后说。
打开懂车帝或者汽车之家,把搜索限定条件设置到纯电轿车、10万-15万块,会发现:销量榜单前10中,9辆都是自主品牌的产品。只有一辆大众ID.3,但4261mm的车长注定了它只是一辆买菜车,虽然买菜车没什么不好。
除了A0级别(微型车),在榜单前10的A级和B级车里,11.98万是一个下限。换言之,A级和B级自主品牌纯电轿车大多售价11.98万元以上。
但对于一个合资品牌,两个大股东都要“赚钱”、“分羹”的情况下,往往需要更多盈利空间。但东风日产N7这次做到了和自主品牌同价。
态度开始摆正了
中国消费者对合资品牌产品的诟病,大多是高价低配、电动化/智能化落后、太高傲等等。但其实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很多合资品牌已经开始摆正态度了。
东风日产N7是个明显的例子,但不是唯一的例子。上汽通用、广汽丰田的态度要端正得更早。
去年8月,上汽通用开始试水“一口价”政策,一方面是营销上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切实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发展至今,这个“一口价”从个别车型到现在上汽通用大多车型覆盖,客观上受到了市场的认可。
另一方面,上汽通用的“一口价”也直接大幅调低了车型售价,如别克君越一口价15.99万起、别克君威一口价10.69万起,别克当家车型GL8甚至也到了一口价18.99万起的阶段。
在3年前,别克君越(B+级)还是25万级的售价,别克君威(B级)也接近20万,GL8则30万元左右。
这实实在在改善了上汽通用下滑的趋势。2024年上汽通用(含别克、凯迪拉克、雪弗兰)43.5万辆,同比腰斩56.5%。今年前3个月,上汽通用销量10.9万辆,比去年同期11.2万辆下跌2.2%,跌幅大幅减小。
如果按上汽通用终端销量来看,一季度销量超13万辆。上汽通用总经理卢晓评价是“挺满意”。
跪地求生,不是坏事
其实,到了今年,有些合资品牌谈得上是“跪地求生”了。虽然这个说法或许有些侮辱,但的确是品牌的务实之举——生存比面子重要。
在过去几十年的合资时代,拿市场换技术是我国汽车产业的战略规划。但受限于外方对核心技术的把控,中国汽车市场整体是外国品牌的倾销地。无论是奔驰、宝马、奥迪,还是大众、丰田、本田,中国市场都贡献了它们约1/4-1/3的销量,它们从中国市场赚的钱则更不计其数。
但时移势易,2024年我国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占比稳稳超过50%,合资品牌成了小众,且份额还在不断减少。是要放弃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市场、还是不放弃呢?
有的佛系了,比如雪佛兰、雪铁龙、起亚、福特。但有些还没有。
但在自主强、合资弱,电动强、燃油弱的年代,合资品牌要向国内品牌学习、补课,用中国技术获得市场认可。
所以,奔驰在上海新建了研发中心,有上千本地研发团队;丰田串联了国内各个研发部门,集中力量做大事;马自达直接背靠长安和深蓝,推出换壳的新能源车;更有大众、通用汽车等诸多品牌,质疑增程、理解增程、成为增程,一起喊出了“在中国、为中国、向世界”的口号。
从德系精工、日系品质和美系操控,到统一的中国技术、中国理念、中国路径,合资品牌学乖了。我们或许可以说它们是姿态放低了,但不能否认它们求生的欲望。
中国自主品牌也是这么一路走来。只是时过境迁,一切都变了,又一切都没变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