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图工程师憋了3年,40%热效率打脸特斯拉,30万出头买1000公里续航背后的算盘到底有多精?

岚图工程师憋了3年,40%热效率打脸特斯拉,30万出头买1000公里续航背后的算盘到底有多精?

上个月在环路上,一台岚图FREE增程版从我旁边无声无息地超了过去。踩下油门跟上去,听到的不是电机啸叫,也不是发动机轰鸣,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低沉嗡鸣。当时就觉得奇怪——这玩意儿到底算电车还是油车?直到后来深入了解,才发现这背后的技术门道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

从理想到岚图,从问界到深蓝,各家都在推增程版本。三年前我还觉得这技术有点“四不像”,现在看来,或许是我当初想得太简单了。

40%热效率,这个数字有点狠

增程器这东西,表面上就是个“移动发电机”,但岚图这台1.5T的家伙可不简单。深度米勒循环设计,热效率能做到40%以上。

什么概念?我手头有份某合资品牌2.0T发动机的测试报告,热效率也就32%左右。这意味着烧同样一升油,岚图的增程器能多产出25%的电能。更关键的是,它不用像传统发动机那样应对各种复杂工况,始终在最甜蜜的转速区间发电。

朋友圈里有个搞发动机的哥们儿看到这数据,直接回了句“这帮电动车厂真是不讲武德”。倒不是说技术有什么问题,而是这种专门优化的增程器,确实在效率上占了便宜。

城区试驾时几乎听不到增程器工作。即便高速需要大功率输出,那种轻微的背景音也比我那台老君威的2.0T安静多了。看来工程师在NVH上确实下了功夫。

1000公里续航,听起来悬乎其实很实在

开惯了燃油车的人可能体会不到续航焦虑,但电车车主都懂那种感受。就算现在充电桩铺得不错,心里总有个疙瘩。

岛图FREE增程版综合续航能超过1000公里。北京到青岛,一箱油电直达,中途不用刻意找充电桩。就算临时起意改道去个小县城,也不担心半路趴窝。

岚图工程师憋了3年,40%热效率打脸特斯拉,30万出头买1000公里续航背后的算盘到底有多精?-有驾

日常使用更妙。平时上下班,纯电模式够用,安静顺滑;周末想跑个长途,增程器自动接管,想去哪儿去哪儿。这种灵活性,大概就是增程式能火起来的根本原因。

前两天一个开Model Y的朋友抱怨,本来计划自驾去坝上草原,结果查了半天充电桩分布,最后还是选择了高铁。这种纠结,增程车主基本不用考虑。

琥珀+云母,这名字起得挺玄乎

电池安全这话题,说不担心是假的。岚图搞了个“琥珀+云母”双重保护,听起来像中医配方,实际上挺有科学依据。

“琥珀电池”的思路是给每个电芯穿上防护服,出现热失控时能把问题控制在单个单元内,不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一片。“云母电池”则是在电芯间加云母片隔离,这东西耐高温能到1000℃。

虽然咱们谁都不希望用到这些保护措施,但心理上确实踏实不少。就像买保险一样,平时用不着,关键时刻能救命。

SOA架构,终于不是堆硬件了

现在车机系统动不动就是巨屏配置,好像屏越大越先进。岚图的思路不太一样,搞了个SOA架构,重点不在硬件多炫,而在功能够不够灵活。

把车上几百个功能模块化,用户可以自由组合。想要个午休模式?座椅放平、灯光调暗、播放白噪音,一键搞定。带娃出门?儿童模式自动锁窗、调节空调、播放儿歌。

岚图工程师憋了3年,40%热效率打脸特斯拉,30万出头买1000公里续航背后的算盘到底有多精?-有驾

这种个性化定制比那些花哨的大屏实用多了。而且随着OTA升级,功能还能不断增加。这才是智能化该有的样子——让技术服务人,而不是让人迁就技术。

魔毯悬架下放到30万级,有点意思

空气悬架在BBA上不新鲜,但岚图把它放到30万级车型,确实挺厚道。这套“魔毯”系统的表现出乎预料。

高速自动降车身减风阻,过减速带时迅速变软滤震,激烈过弯又能提供足够支撑。最厉害的是前摄像头能提前识别路面,预先调整悬架。

试驾时遇到个大坑,正准备咬牙承受颠簸,结果车身平稳通过,就像坑不存在一样。这种体验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增程式的生存逻辑

增程式能火起来,大概不是偶然。它保留了电动车的优点——安静、响应快、智能化强,又解决了纯电的痛点——续航焦虑、充电不便。虽然技术上看起来“不纯粹”,但用户体验反而更友好。

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或许不用纠结技术路线是否“正统”。能解决实际问题,用起来舒心,就是好技术。买车毕竟是为了代步,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技术信仰。

市场会给出最终答案,但至少现在看来,增程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在纯电和燃油之间,开辟出了第三条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