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油可电”的伪需求:为什么你多花的几万块,根本用不上?

当理想L9车主在高速服务区排队一小时充电时,加油站就在十米外空无一人。这个荒诞场景正在全国上演——极氪副总裁李岩松的吐槽绝非偶然:"高速充电桩前排队的,一半是增程车"。我们花高价买的"双保险",究竟是一场精明的消费,还是厂商与政策合谋的集体幻觉?

“可油可电”的伪需求:为什么你多花的几万块,根本用不上?-有驾

油箱常年闲置的尴尬现实

乌审旗服务区那位L9车主的苦笑道破天机:"加一次油三百多,够充五六次电了"。数据显示,大多数增程车用户年行驶里程不足500公里,油箱里的汽油常常放到变质。纯电续航600公里的车型已能覆盖90%日常场景,包括通勤、短途郊游甚至跨城探亲。所谓"长途焦虑",在真实用车场景中出现的频率,可能比车辆年检次数还少。

“可油可电”的伪需求:为什么你多花的几万块,根本用不上?-有驾

更讽刺的是,这些标榜"无焦虑"的车型,正在制造新的焦虑。当增程车占据半数充电桩时,它们不仅挤占了纯电车资源,更暴露了用户的实际选择——即便带着满箱汽油,人们仍本能地追逐更经济的用电模式。加油功能沦为购车时的心理安慰,就像买健身房年卡时的自我感动。

被忽视的高门槛:家充才是真正的入场券

所有"可油可电"的宣传册都不会告诉你:私人充电桩是这类车的灵魂。理想L9的215公里纯电续航,对于日均80公里通勤的用户意味着每三天就要充电。没有家充?等待你的是:商用慢充桩7小时漫长等待、1.8元/度的高额电费、以及抢桩失败的暴躁体验。

“可油可电”的伪需求:为什么你多花的几万块,根本用不上?-有驾

更残酷的现实藏在住建部数据里:全国3140万辆新能源车对应889万个私人充电桩。这意味着超70%车主不具备"可油可电"的理想使用条件。当你为固定车位支付额外十几万成本,为物业审批跑断腿时,所谓的"用车自由"早已明码标价——这不是消费升级,而是阶层筛选。

双重成本的消费陷阱

插混版比燃油版贵出的5万元,足够普通用户加7年汽油。但这只是开始:双系统保养意味着每次进厂都要支付双重工时费,亏电状态下的油耗反增15%,二手残值率比油车低20%。为了一年用不上三次的"应急功能",消费者在资金、时间、心理三个维度持续支付溢价。

某车主算过一笔账:用商充时每公里电费0.27元,比油车0.5元看似划算。但算上充电等待的1小时(时薪按50元计),实际成本反超油车。这种"省小钱花大钱"的悖论,让"可油可电"成了当代最精妙的消费主义陷阱——我们为想象中的自由,付出了真实的枷锁。

政策红利催生的畸形需求

上海某插混车主直言:"要不是为绿牌,谁买这玩意儿?"限牌城市的特权政策,让"可油可电"沦为获取通行证的代价。当充电桩与车辆比例达到惊人的1:3.5,政策承诺的"用电自由"成了空中楼阁。更荒诞的是,这些挂着绿牌的车,90%时间在烧油行驶——环保大旗之下,是一场集体行为艺术。

深圳发改局的报告撕开了皇帝新衣:公共充电桩缺口高达40%。在配套严重滞后的现实下,"可油可电"更像政策与厂商合谋的缓兵之计。当绿牌特权退潮时,这些既非真电车、又非真油车的"两栖物种",终将暴露其尴尬本质。

重新定义你的真实需求

不妨做个诚实测试:用"年度长途次数×单次油费"的公式,计算你为"可油可电"支付的溢价是否合理。对于绝大多数人,600公里纯电车+节假日租车的方案,远比背负双重系统更经济。车企鼓吹的"全能"标签,本质上是用5%场景绑架95%日常的营销话术。

“可油可电”的伪需求:为什么你多花的几万块,根本用不上?-有驾

下次看见"没有里程焦虑"的广告时,请记住:真正的焦虑从来不在路上,而在我们为伪需求买单的消费决策里。当技术解决不了真问题,就会发明假需求——这句话,值得所有盯着绿牌预算的消费者刻在方向盘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