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交媒体上充斥着“韩系车跌出主流”、“法系、韩系谁先退场”的论调时,一组反差强烈的数据正揭开另一个真相。
今年上半年,现代汽车集团(包括现代、起亚、捷尼赛思)营业利润达13.01万亿韩元(约合93.5亿美元),首次超越德国大众集团的10.85万亿韩元,其营业利润率达8.7%,是大众集团的两倍以上,成为仅次于丰田的全球第二大盈利车企。
这意味着,这个在国内舆论场中被频频“唱衰”的巨头,其实际的赚钱能力不仅远超多数中国本土车企,甚至足以让许多在销量榜上风光无限的品牌相形见绌。
剥开中国市场的销量迷雾,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现代汽车集团:它并未退场,只是悄然转换了战场。其惊人的盈利能力,并非来自传统燃油车的最后狂欢,而是源于一场精准、深入且已规模化兑现的全球新能源转型。
所以当中国车企还在为国内价格战焦头烂额时,韩系车正以一种更聪明、更全球化的方式,在另一个维度上“闷声发大财”。
不靠内卷,靠“精准卡位”
我们为何“错判”了韩系车?
原因正是将“中国市场”的表现,等同于“全球市场”的成败。
过去几年,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巅峰时的8%滑落至不足2%,北京现代和悦达起亚的工厂产能大量闲置。这种断崖式的下滑过于醒目,以至于掩盖了它在全球范围内的稳健基本盘。
然而,汽车是全球性产业,而非单一市场的得失。正如不能因为丰田在中国竞争吃力,就否定它世界第一的霸主地位。
现代起亚的全球竞争力,体现在其“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精明策略,以及对不同市场的精准卡位。
在欧洲市场,现代主推纯电车型,其中IONIQ系列销量占当地销量20.9%。在美日韩市场,其聚焦混动,占比达38.5%。并且不同于中国车企以量取胜,现代通过聚焦高毛利车型实现“以质取胜”。相关数据显示,现代北美市场 HEV(混合动力车)销量占比从去年的10.2% 提升至19.4%,带动单车利润增长12%。
在氢能领域,现代同样领先。根据SN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其上半年市占率达30.5%,蝉联全球冠军,氢燃料电池车NEXO和巴士ELEC CITY合计售出1252 辆。
中国市场反攻序幕拉开
全球市场的兴起,难道中国市场现代没有铆足力吗?
10月29日,伴随着EO羿欧的上市,北京现代“智启2030年计划”蓝图徐徐展开。
从产品来看,EO羿欧起售价11.98万元起,在价格上有着明显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 其经历了严苛测试、长期验证和反复调教,是北京现代坚持“以时间为友”的“慢造车”理念下交出的第一台纯电SUV,是北京现代铆足全力开发的新质产品。
从战略来看,未来5年内,北京现代将推出多达20款全新车型,其中包括7款燃油车和13款新能源车,目标构建50万辆规模的销售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包含国内30万辆和出口20万辆的双重目标,展现出北京现代“内外并举”的新战略思维。
其中,2026年-2027年,北京现代将发布5款中型轿车+SUV,实现纯电、增程、混动驱动行驶全覆盖,实现L2++驾驶辅助;2028年-2030年,实现轿车、SUV、MPV全覆盖,实现L3级辅助驾驶以及智能座舱的领先。
2025年被视为合资品牌新能源起势的关键年份。对于北京现代而言,这更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EO羿欧的上市,不仅仅是一款新车的推出,更是“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的核心起点。
不再只是“前哨”,更是全球“枢纽”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众多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抉择时刻,现代正在完成一次关键的战略转身。这个曾经将中国视为最重要销售基地的汽车巨头,如今正在重新定义这片市场的价值——不仅要做攻坚销量的"主战场",更要成为支撑其全球竞争力的“供应链枢纽”。
数据说明一切。北京现代2024年的成绩单中,有两组数字格外引人注目:出口业务实现同比400%的爆发式增长,累计出口量突破5万辆大关。这不仅是一个量的突破,更是质的变化。
按照规划,北京现代将坚持2025年出口8万辆的目标,在稳固现有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具体策略包括深化途胜、胜达在中南美市场的布局,以及开拓韩国出租车等增量市场。
更深层次的变革发生在研发领域。三大研发中心——烟台现代汽车研发中心、在北京的北京现代汽车技术中心和上海前瞻数字研发中心,正在形成协同作战的新格局。
这三大中心各有侧重:烟台研发中心负责面向亚太地区的整车开发和全流程测试;北京技术中心专注中国市场动态,推进与优秀本土供应商的合作,加速产品本土化;上海前瞻数字研发中心则聚焦自动驾驶、互联技术、电动化和共享出行四大前沿领域。
“我们计划通过三大中心的协同,将研发周期缩短30%,加快新产品迭代速度。”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李双双表示。这种贯穿中国产业链的“技术全栈”能力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构筑起现代汽车强大的成本控制和利润护城河。
早在去年,北京现代提出了“在中国,为全球”战略,如今正在加速落地。这一战略包含两个维度:一方面继续深耕中国市场,研发和生产符合本地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将中国制造的优势与现代的全球布局相结合,把中国生产的车型出口到全球市场。
这种双向赋能的模式,让北京现代在现代汽车全球体系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它不再仅仅是集团在中国的生产基地,而是成为整合中国供应链优势、制造能力和研发成果,服务全球市场的重要支点。
北京现代的转型,为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单纯依靠销量规模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深度融入中国产业体系,将中国的制造、技术和市场优势转化为全球竞争力,成为新的课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