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个刺骨的寒冬对于外卖员来说绝对是一场噩梦,你骑着那辆冻得掉电如尿崩的电动车,眼瞅着最后两单就要超时,屏幕上的电量条瞬间变红随后直接黑屏,那一刻你大概连把车砸了的心都有,这不只是跑不动的问题,是这几百块钱的罚款意味着今天白干了。
可要是现在告诉你,有这么一种车,它甚至都不怕零下三十度的极寒,也没那个沉重的锂电池让你搬上楼充电,路边随便停下花不到一分钟换个瓶子就能再跑一百多公里,你肯定觉得这是在痴人说梦,毕竟大家被铅酸电池和锂电池折腾得太久了,哪怕是最新的石墨烯电池也还得老老实实找插座或者等换电柜那一两个小时的慢充,咱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等待的焦虑。
这种东西还真就不是科幻片里的道具,它已经在你我身边悄没声儿地铺开了。
001
这种带着颠覆性基因闯进来的新物种就是氢能源两轮车,不用充电也不用加油,就是大家以前觉得那玩意儿只能造炸弹或者发射火箭的氢气,现在居然被塞进了一个小小的罐子里成了两轮车的动能,它就跟当年锂电池要把铅酸电池拍死在沙滩上的架势一模一样,甚至更凶猛,你都不用特意去想象那个画面,看看现在的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就能明白,那里的氢能外卖车只要充装一百一十克的氢气,就能硬生生跑出一百二十公里的续航,这是什么概念,普通的锂电车跑断腿也得充两回电才能赶上这这一罐气的路程。
大家对新鲜事物的感知总是滞后的,总觉得这只是个别实验室里的玩意儿,实际上就在今年的十月十四日,佛山市南海区直接干了一票大的,一点五万辆氢能两轮车项目正式落地,当地甚至还拍着胸脯定下了到二零二六年要累计投放四万辆的死目标,你甚至都可以在江苏常州的高铁新城看到那就在路边停着的一千辆氢能共享单车,这不仅仅是用来摆着好看的风景线,它们已经在悄悄改变着那个城市的出行逻辑。
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觉得电动车也就那样了,顶多电池做大点,可实际上这背后的推手远比市场自发的冲动要强大得多,这是一场从上至下的能源棋局。
002
我们把时间轴拉回到二零二五年一月十七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那一纸文件才是真正的发令枪,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里,第一次清清楚楚把清洁氢产业写了进去,这可不是随便写写,里面直接点名了二零二六年要搞出十万辆级的氢燃料电池两轮车,国家既然把这个目标都量化到了具体的数字,那就意味着接下来的资源倾斜是洪水级别的。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非得是氢,现在的锂电池不是挺好的吗,那是因为你只看见了那个轻便的电池盒,没看见背后对进口锂矿的依赖焦虑,也没看见废旧锂电池处理起来那让人头秃的环保债,而氢气这东西只要有水有电就能造,太阳能发的那点用不完的电本来也存不住,现在正好拿来电解水制氢,这一进一出,原本浪费的能源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动力。
地方政府是最会看风向的,湖北黄石早就动起来了,在那边的师范大学里直接就把三千辆氢能单车给铺开了,青岛那边更是在六月份就把两百辆车扔进了市场试水,还琢磨着年底要干到五千甚至一万辆,东莞这个制造业大本营动作更快,七月份的时候首批五十辆量产车就已经开始在给那些争分夺秒的即时配送员送餐了,你会发现这些最早吃螃蟹的往往都是跑腿的送餐的,因为他们对时间的敏感度最高,谁能帮他们省下充电的那几小时,谁就是他们的再生父母。
003
要说这氢能两轮车最吓人的本事,其实不是续航,而是它对环境的那种冷漠态度,这边的电动车一到冬天就像得了风湿病,哪怕是几千块的高端锂电车,到了东北那种零下二三十度的地方,续航能力直接腰斩都不止,甚至有些车直接就在路边给你趴窝罢工,咱们在北方的朋友太懂这种推车回家的绝望了,但氢燃料电池这玩意儿就是个异类,它能在零下三十度到零下五十度的这个宽温带里正常干活,完全不在乎外面的冰天雪地。
对于物流行业和北方用户来说,这简直就是降维打击,你想想看,那些做即时配送的小哥,时间就是金钱,他们原本一天可能要换两三次电池,每次都要去找柜子甚至还要等柜子充满电,现在换个氢气瓶子就跟换个弹夹一样,那种即时补能的爽快感是用过就回不去的。
而且从那个最宏大的叙事角度来看,这车的屁股后面排出来的只有纯净水,真真正正的零碳排放,不像咱现在用的电,说到底很大一部分还是靠烧煤发出来的,虽然车是不冒烟了,但发电厂那头还在冒黑烟,而氢能只要源头是绿色的,那就是彻底的清洁。
004
不过事情从来都没有这么完美,哪怕它把饼画得再大再香,现实的骨感还是会硌得人生疼,你真以为明天大家就能都骑上氢能车满大街跑了,现在挡在前面的那只拦路虎太大了,甚至可以说是一堵墙。
第一个让人头疼的就是去哪加气,现在找个加油站充电桩容易,可你若是想找个加氢站或者换氢柜,那比在沙漠里找水还难,没有那种像便利店一样密集的补能网络,这车再好也只是个短腿的怪物,只能在某个特定的小区域里转圈圈,跑远了就回不来了,基础设施的极度匮乏是这个产业现在的死穴。
再说那个让普通老百姓最敏感的钱的问题,虽然现在的车看着挺高大上,但你只要去算算细账就能把你吓一跳,现在弄一公斤那个所谓的绿氢,成本还得要三十到四十块钱,就算这车再省,平摊下来的使用成本在现阶段也没法跟那种几毛钱一度电的充电车去比,更别提那台车本身的购置费了,新技术刚出来的时候总是贵得离谱,那是肯定的,哪怕一瓶气只消耗零点一公斤,但在大规模工业化把成本压榨下来之前,它注定只是少数人的玩具或者特定行业的工具。
还有一个藏在大家心里没说出口的恐惧,咱们老百姓听到氢气这两个字,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环保,而是会不会炸,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谈氢色变的情绪短时间内是消除不掉的,哪怕你技术做得再安全,哪怕那储氢罐比钢铁还硬,只要没有足够长时间的安全记录来背书,大家看着那个屁股底下的气罐子心里多少还是会打鼓。
005
这场关于两轮车能源的变革,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而不是闪电战,虽然国家喊了话,地方也投了钱,企业也造出了车,但谁也没指望它能在一夜之间把那一排排的电动自行车都给挤到废品站去,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互补过程,也许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会看到一种很有意思的景象,跑长途的送外卖的骑着氢能车风驰电掣,而就在隔壁的小区里,大爷大妈们还是骑着他们的锂电小毛驴去买菜。
技术的更迭从来都不是温情脉脉的请客吃饭,它往往伴随着旧利益链条的崩塌和新势力的野蛮生长,现在入局的这些企业和城市,不管是湖北的大学还是常州的街道,它们其实都在赌一个未来,赌当那张加氢的大网真正铺开的时候,自己能成为那个站在风口上最先起飞的人,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只要能别在冬天的寒风里推车,管它是氢还是电,能跑得远跑得快的才是好车。
那些藏在实验室数据背后的冷启动性能也好,还是那种电解水制氢的宏大环保闭环也罢,最终都要落地到咱们每一次拧动车把的那种踏实感上,现在氢能两轮车把一只脚跨进了门槛,剩下的那只脚能不能迈进来,不仅得看技术能不能把成本狠狠打下来,更得看能不能让那个怕炸的骑车人把心放回肚子里。
历史总是在这种看着不可能的变局中悄然转折的,也许就在咱们还在讨论这东西贵不贵的时候,街角的那个小卖部旁边就已经悄悄竖起了一个换氢柜。
信息来源
工业和信息化部2025年1月17日《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
佛山市南海区10月14日氢能两轮车产业示范项目相关报道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氢能两轮车续航测试数据报告
2024年各地(湖北、江苏、山东、广东等)氢能车辆投放公开新闻报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