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刷朋友圈,看到有人发奇瑞瑞虎9的谍照,那种半遮面的样子,就像明星走红毯时只露出一侧脸颊——你看不全,但又忍不住想扒拉下一张。
评论区立刻炸开了锅,有人夸车头线条硬朗得像健身房常驻型男,也有人猜它是不是憋着大招。
结果没等大家把剧情脑补完,这车今天就直接摘掉面具,官图亮相,还甩出个让燃油党精神抖擞的消息:它要上全场景智驾辅助。
我知道这事是在午饭的时候,一个做汽车媒体的朋友推开餐厅门冲进来,喘着气喊:“奇瑞这是要卷死同级别啊!”
他手机屏幕里那张照片,大灯锐利,中网宽到有点嚣张,还有股科技范儿。
我盯了几秒,总觉得怪——像是老派燃油阵营突然打了一针兴奋剂,不仅肌肉紧实,还长出了聪明脑袋。
时间倒回到去年底,我试过某款同级竞品,它号称智能驾驶,可实际就是高级定速巡航加偶尔提醒你转弯减速。
其他时候跟普通巡航差不多,让人怀疑发布会上的十分钟讲解是不是纯属浪费麦克风。
而现在,新款瑞虎9直接说自己能高速NOA、城市路况识别、主动避障,一套下来比很多新能源SUV还齐活。
如果技术真落地,它可能真成自主品牌燃油SUV里第一个敢这样玩的选手。
传统厂商一直对这种玩法心存顾虑。
一怕用户不会用甚至被吓跑;二怕成本飙升导致价格不好看。
但市场是残酷的,你不上别人就会上。
在新能源不断下探价位的时候,如果燃油车连智能化都追不上,那年轻消费者压根不会瞄你。
这次奇瑞明显是赌了一把,把长途可靠性和软件能力捏在一起,看准的是那些既爱汽油味又迷恋科技感的人群。
不过我们见过太多PPT王者,到交付环节变成“简配斗士”。
所以这到底是真本事还是营销噱头,要等真车跑出来才知道。
我翻了资料,他们用了视觉+毫米波雷达融合方案,还支持OTA迭代,看起来至少不是一次性买卖。
但网友已经开始调侃:“可别最后变成自动驾驶界的大号牙膏。”
笑归笑,其实这种怀疑挺正常,因为大家都怕花钱买来的新功能只是换皮而已。
从外观聊回行业背景,现在买车早不是单纯比马力和排量,而是谁的软件生态更聪明、更贴心。
这十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经历电动化洗礼,如今到了一个分水岭:即便坚守燃油路线,也必须拥抱“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否则只能慢慢被边缘化。
奇瑞这个节点押注智驾,很可能是在给整个产品线找突破口。
有时候企业最大的风险,就是待在舒适区太久,被养成温室里的盆栽,然后眼睁睁看别人占领阳台晒太阳。
插个私人段子。
我爸属于机械党,他十五年前买的轿车至今没换,对新闻里的“自动驾驶”三个字总皱眉:“靠得住吗?”
直到有一次我给他演示L2辅助,他坐副驾,看方向盘轻微自己转动,那表情像发现冰箱还能语音控制一样惊讶。
从那以后,他开始觉得长途能少操心是一件舒服事。
所以如果新款瑞虎9真的稳定可靠,说不定不仅卖技术,还会改掉一些人的固执习惯,就像老人家第一次接受智能手机触屏,从嫌弃到离不开,只隔一次愉快体验。
竞争格局也很有意思。
当合资品牌还在推进L2.5,自主品牌率先把高阶辅助塞进二十万价位,会逼迫整个行业提速。
这让我想起篮球赛,一个队突然疯狂投三分,对方不得不调整防守,否则比分瞬间拉大。
当然,高风险伴随高收益,如果交付后体验崩盘,比没推出还惨,因为失望值会翻倍砸向你。
不止汽车圈这样,娱乐圈也是类似逻辑——比如某演员跨界拍电影,一旦首部作品扑街,舆论反应比安稳拍电视剧时期要激烈得多,人们对突破期待值很高,对失败容忍度却极低。
想到发布会上那个画面:工程师站在样车旁微笑,不是摆拍式假笑,而是一种憋着自豪的小表情,好像终于可以拿自己的成果去跟人掰腕子。
如果他们兑现承诺,那么未来几年,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这样的混血产品,把机械性能与数字能力揉进同一个DNA,让所谓新能源VS燃油的标签越来越模糊。
而标签模糊,本质上就是时代信号——谁敢快速跨界融合,谁就可能赢下下一轮竞争,无论动力形式是什么。
至于值不值得期待?
纸面数据再漂亮,都抵不过真实道路上的表现。
不过如果哪天你在匝道口遇见一辆稳稳并入、不抢行、不急刹,而且还能帮司机躲掉突发情况的大块头SUV,你最好瞄一眼尾标,很可能就是它。
然后你或许也会产生一种错觉:原来烧汽油的不一定老古板,它也可以戴上一颗聪明脑袋往未来走……至于是不是真的够聪明,这事儿咱们路上见分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