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不等调查就召回”:这句 “生命 100%” 藏着多少诚意?

2025 年 10 月 31 日傍晚,理想汽车的微博评论区炸了。

不是因为 10 月 23 日上海理想 MEGA 自燃的后续骂战,而是一条重磅公告:召回同批次 11411 辆 2024 款理想 MEGA

更让人意外的是创始人李想的社媒发文:“事故调查可能要一两个月,但万分之一的风险不能等,生命只有一次,是百分之百。”

要知道,车企遇到安全事故,常规操作都是 “等调查结论”,少则半月多则半年。

李想这波 “不等结论先召回”,到底是真心担责,还是高明的公关套路?

李想 “不等调查就召回”:这句 “生命 100%” 藏着多少诚意?-有驾

一、“不等调查” 有多反常识?行业常规操作能急死车主

先说说汽车圈的 “潜规则”:遇到起火这类大事,大家都爱 “慢半拍”。

通常的流程是这样:事故发生→车企声明 “配合调查”→车主维权→媒体追问→一两个月后出 “部分结论”→再讨论召回。

有业内人士私下说:“拖一拖能降温,万一调查出不是自身问题,还能省一大笔钱。”

对比之下,理想这速度简直像 “开了倍速”。

10 月 23 日深夜上海 MEGA 自燃,视频里车底冒火、几十秒烧成空架 ;

10 月 31 日就宣布召回,中间只隔了 8 天,连国家相关部门的最终技术结论都没出来

有车主在评论区调侃:“比我点外卖的配送速度还快!之前朋友的车出问题,车企拖了仨月才说‘正在研究’。”

这种反常识操作,一下子就把舆论焦点从 “追责” 拉到了 “解决问题” 上。

二、1.1 万辆召回背后:李想砸了多少钱?算清账本见诚意

“不等调查” 的底气,得用钱来撑。这笔账其实很好算。

首先是召回直接成本。理想 MEGA 指导价 55.98 万元 ,11411 辆就是超 63.9 亿元的市值规模。

召回方案是更换改进后的冷却回路部件,按行业常规,单辆车维修成本至少 5000 元,总花费得5700 多万元

其次是品牌损失。要知道理想股价当时已经创了近一年新低 ,召回消息一出,短期股价可能再受冲击。

但李想偏要这么干,他的逻辑很简单:“万分之一的风险,落到单个家庭就是 100% 的灾难。”

有财经博主算过一笔账:如果等调查结论期间再出一起事故,理想的品牌声誉损失可能超过 10 亿元,远比主动召回的成本高。

这哪是 “花钱消灾”,分明是 “花钱保人命”。

李想 “不等调查就召回”:这句 “生命 100%” 藏着多少诚意?-有驾

三、从 “对撞测试争议” 到 “主动召回”:李想的安全观变了吗?

要聊这波诚意,绕不开李想半年前的 “对撞测试风波”,反差实在太大。

2025 年 8 月,理想发布 i8 车型和重卡对撞的视频:重卡车轮弹起、车头顶翻,理想 i8 却 A 柱不变形 。

视频刷屏后,质疑声也跟着来:重卡是不是被动了手脚?测试参数为啥不公开?被指 “为了营销造噱头” 。

当时理想回应 “测试真实”,但没公开完整数据,被骂 “表演式安全” 。

而这次 MEGA 事件,李想的操作完全反过来了:

不搞 “完美人设”,主动说 “我们有隐患”—— 承认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会导致铝板腐蚀渗漏 ;

不回避失误,坦言 “错过了最佳时机”—— 云端 4 小时前就预警了,却没及时采取紧急措施 ;

不藏着掖着,直接亮解决方案 —— 不管最终调查结论如何,先把 1.1 万辆车全召回。

有网友评论:“以前是想证明‘我最安全’,现在是承认‘我有问题,但马上改’,这态度实在多了。”

四、藏在 “生命 100%” 里的公关逻辑:不是套路,是懂人心

别以为这只是 “良心发现”,李想的回应里藏着满满的公关智慧,但又不招人反感。

逻辑 1:用 “共情” 代替 “辩解”,瞬间拉近距离

遇到事故,车企最爱说 “技术复杂”“正在调查”,把车主当 “外人”。

李想却说 “生命只有一次,是百分之百” ,这话没讲半句技术术语,却戳中了所有人的软肋 —— 谁的生命不是 100%?

上海起火事故的车主曾发声明,否认 “改动电瓶”“没修故障” 等传言 ,满是委屈。

李想的回应,相当于站在车主立场说:“我不管别人怎么说,你的安全最重要。” 这种共情力,比一百句辩解都管用。

逻辑 2:用 “行动” 代替 “道歉”,堵住质疑的嘴

“对不起” 三个字值多少钱?在安全事故面前,可能一分不值。

理想的操作是 “道歉 + 召回” 双管齐下:官方先致歉 ,再立马公布召回计划,从 11 月 7 日起就能免费维修 。

有媒体对比过:某品牌去年起火后,先道歉 3 次,却拖了 2 个月才召回,期间又出了 2 起事故。

两相对比,理想的 “行动派” 作风,直接把 “诚意” 二字砸在了明面上。

逻辑 3:用 “透明” 代替 “隐瞒”,重建信任根基

之前对撞测试的争议,输在 “不透明”;这次 MEGA 事件,赢在 “敢公开”。

理想不仅说了召回原因,还晒出了过往起火案例的调查结果:

6 月哈尔滨起火是因为打火机 ,8 月杭州起火是因为被小轿车撞击 ,都和这次的冷却液问题无关 。

这种 “不遮丑” 的透明,反而让网友觉得 “靠谱”:“连以前的事都敢说,这次应该没骗人。”

李想 “不等调查就召回”:这句 “生命 100%” 藏着多少诚意?-有驾

五、不止是理想的胜利:这波操作给行业上了一课

李想的 “不等调查就召回”,可能会改变整个新能源汽车圈的游戏规则。

信号 1:安全营销该 “换赛道” 了

以前车企爱搞 “极限测试”“数据比拼”,比如 “50℃高温不起火”“300 次快充循环安全” 。

但上海 MEGA 起火事件证明,纸面数据再漂亮,不如 “有问题就召回” 实在。

现在已有品牌跟进:11 月 1 日,某新势力车企宣布 “建立安全隐患快速响应机制”,承诺 “72 小时内出初步方案”。

信号 2:“用户型企业” 不是喊口号

理想一直主打 “家庭用户”,这次召回恰恰踩中了家庭的核心需求 —— 安全。

有车主说:“买理想就是为了带娃,他敢主动召回,说明真把我们的命当回事。”

这给所有车企提了醒:所谓 “用户型企业”,不是送多少礼品,而是在生死关头能挺身而出。

信号 3:公关的最高境界是 “真诚”

过去车企公关爱搞 “危机公关三板斧”:删帖、甩锅、发声明。

李想却用行动证明:最好的公关,是把用户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这种 “真诚公关”,反而让理想的品牌形象更立体 —— 不是完美的 “神”,而是会犯错但敢改正的 “人”。

六、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暖:不止召回,更是守护

除了 “不等调查” 的大动作,理想的一些小细节,更见真章。

比如考虑到车主的出行需求,召回期间提供免费代步车,还报销往返 4S 店的路费 。

比如公开了应急逃生技巧:前后排都有机械拉手,就算断电也能开门 。

还有李想在社媒上的回复,没有官话套话,全是大白话:“不管花多少钱,能让大家放心就行。”

有车主晒出和理想客服的聊天记录,客服说:“您要是不放心,现在就能把车开过来检查,不用等 11 月 7 日。”

这些细节,比 “生命 100%” 的口号更温暖。

李想 “不等调查就召回”:这句 “生命 100%” 藏着多少诚意?-有驾

结尾:这声 “不等”,是车企的成人礼

李想的 “不等调查就召回”,与其说是公关胜利,不如说是车企的 “成人礼”。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安全,不是永远不出错,而是出错后敢于承担;

真正的诚意,不是把 “用户至上” 挂在嘴边,而是在风险面前选择 “生命优先”;

真正的行业进步,不是互相攀比数据,而是有人敢打破潜规则,做第一个 “吃螃蟹的人”。

虽然理想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云端预警系统为啥没及时生效,冷却液问题为啥没早发现。

但至少这一次,李想用 1.1 万辆召回和那句 “生命 100%”,给所有车企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在生命面前,所有的 “等一等”,都是对责任的辜负。

而这种敢于担责的勇气,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能走得更远的底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