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太“冤”了:你们搞“电池弹射”的缺德试验,捎上我干啥?
最近,一段“电池弹射”测试视频让奇瑞成了全网靶子。 视频里,一辆奇瑞iCAR 03T的电池包在热失控时被弹射到几米外,网友怒骂奇瑞“缺德”,真相是奇瑞压根不知情! 试验方随便买了台车改装,拍完视频就跑路,留下奇瑞背锅。 这场闹剧背后,是一场关于技术伦理、行业乱象和品牌名誉的荒诞博弈。
一、“电池弹射”视频引爆舆论:技术还是甩锅?
9月19日,一段标注“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的测试视频在社交媒体疯传。 画面中,一辆电动车的电池包在模拟热失控时,被高压气体瞬间弹射到车身侧方2米开外,扬起的沙尘和电池包的重量(约470公斤)让观众直呼“吓人”。 视频宣称,这项技术能在1秒内实现“车电分离”,保护车内乘员安全。
网友的愤怒点在于:弹出去的电池包成了“飞行炸弹”。 有人调侃:“这是完美解决旁边燃油车不起火的问题? ”更有人质疑:“如果弹射时旁边有行人或其他车辆,谁为次生灾害负责? ”争议迅速从技术讨论转向道德批判,而视频中清晰的奇瑞车标,让炮火集中到了这家国产车企身上。
二、奇瑞“躺枪”真相:道具车的无奈与冤屈
眼尖的网友认出测试车是奇瑞iCAR 03T,一时间“奇瑞搞缺德技术”的骂声铺天盖地。 调查发现,奇瑞与试验毫无关联。 试验方“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从市场随机采购了这台车,可能因其底盘结构规整便于改装,便成了试验道具。
奇瑞的冤屈远不止于此。 事件发酵后,iCAR 03T的试驾预约量跌了一半,门店销售不得不拆下电池护板向客户证明:原厂根本未安装弹射装置。 一位车主在群里吐槽:“花几十万买车,结果自家车成了‘人体炸弹’试验品,还莫名其妙挨骂! ”试验方连车标都未打码,直接导致品牌声誉受损。
三、试验方“隐身术”:野鸡机构与商业套路
事件中的“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成了关键谜团。 该机构号称属于麦特集团(旗下有威力狮、奔腾等品牌),工商系统查不到备案信息,官网显示的烟台总部电话无人接听,北京分公司号码全是空号。 联合被点名的均胜电子则火速撇清关系,称“不存在任何合作开发协议”。
有业内人士透露,这类“野鸡机构”专挑销量不大的新车下手:花十几万买车,改装费不到五万,通过视频流量分成和“保险公关费”盈利。 套路一成不变买车、改装、拍视频、收钱跑路,最后车企背锅。 去年类似的“油箱弹射”测试也曾用国产车当道具,结局如出一辙。
四、技术争议:安全创新还是伦理失控?
电池弹射技术的原理类似安全气囊,通过气体发生器将电池包沿滑轨弹出。 支持者认为,它为乘员逃生争取了时间;反对者指出,在开放道路环境中,弹射出的高温电池可能砸中行人、引燃其他车辆,本质是“风险转嫁”。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伦理困境。 系统依赖摄像头和雷达判断“安全区域”弹射,这相当于让算法决定牺牲谁好比经典的“电车难题”。 北方工业大学研究员张翔指出:“道路交通安全是系统性问题,任何方案不能以牺牲第三方安全为代价。 ”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项技术恰好卡在GB 38031-2025新国标实施前曝光。 新标要求电池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而弹射电池从字面上符合“车内不起火”要求,被指钻法规空子。 业内推测,若该技术推广,可能创造超200亿元市场,“用安全换生意”的逻辑难以服众。
五、行业反思:谁在扼杀品牌的信任基石?
奇瑞的遭遇折射出汽车行业的浮躁生态。 一些机构打着“技术创新”旗号,实则为流量和利益博眼球,而车企成为最脆弱的环节。 一位工程师坦言:“真正的安全创新应让所有人受益,而不是玩零和游戏。 ”
消费者也开始用脚投票。 有潜在买家表示:“选车时一定会问销售,这车会不会突然发射电池包。 ”信任重建需要时间,破坏只需一场乌龙事件。 今日是奇瑞,明日可能是任何品牌。
监管缺位同样值得警惕。 试验机构无备案、无追责,平台对未打码的极端测试视频缺乏审核,导致误导性信息肆意传播。 网友呼吁:“见到离谱试验先问谁拍的,再查有无官方备案,别急着站队。 ”
六、奇瑞的危机公关:拆护板自证与声明澄清
为挽回声誉,奇瑞迅速发布声明澄清与试验无关,并指导经销商向客户展示原车底盘结构。 有销售无奈道:“现在每来一个客户,我们都得拆电池护板证明清白。 ”部分消费者仍存疑虑:“视频冲击力太强,谁还记得澄清内容? ”
品牌损伤已难以逆转。 奇瑞车主老张感慨:“这几年奇瑞产品力提升有目共睹,一次误伤就能让努力打折扣。 ”事件也警示车企:品牌防护需更主动,否则“碰瓷式试验”可能成为新型商业攻击。
这场风波暴露的不仅是技术伦理的争议,更是行业生态的顽疾。 当创新被简化为“弹射风险”,当试验沦为流量工具,受损的终将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奇瑞的“冤”,或许只是第一声警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