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五羊本田这次的E-VO GT,0-50公里加速官方数据是2.8秒,刚听这个数字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电摩还能这么猛?毕竟传统油摩的0-100公里加速普遍在8秒左右,换算成0-50公里其实得4秒左右。2.8秒意味着起步的爆发力真不是盖的。
我有个朋友是修理摩托车的,跟我聊到这事儿,他说:这车要是动力来源直接给电机,再加上传动没那么复杂,几秒破50没啥问题。就好比你家里的电钻瞬间爆发转速,跟那种得拉链几秒的老式手电钻完全不一样。电摩这传动直接皮带+电机,简单又省力。
现场看到E-VO GT,外观挺大胆,像NWG150的影子更大些,但灯组设计确实科幻,有种未来感。从7寸TFT仪表,到1080P双摄像头,再到盲区雷达,这配置放在150cc级别燃油踏板上,确实有点超标。不过别急,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座桶容量反而成了一个小坑——双电版本36升,三电版只有26升。想放整盔估计只有双电版本够用,这细节对于日常通勤影响挺大。(体感)
说到续航,E-VO GT双电版本4.1度电,120公里续航;三电版本则是6.2度电,170公里。销量好的高配和低配续航差了大约40%—这差距有点不少,选车时别光盯着性能猛,续航能不能满足你才是重点。1小时快充能冲80公里的续航,理论上一天工作下来不成问题。不过这数字是厂家数据,实际使用可能打个八折,毕竟温度、路况啥的都会影响续航(估算,样本有限)。
合着,这么高性能的电摩,价格才两万多块(双电版本正好24999元起),感觉不少人会说3万元不到买这电摩,跟油车比,谁买谁傻吧?这话我也听过。但问题是,电车和机车本质不一样。电摩不需要加油,日常维护少,动力传递直接,使用成本和感受都不同。前段时间跟一个卖油车的销售说起这个,他摇头:买油车的惯了,换电车怕麻烦、怕不耐用。这心理很典型。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油踏板操控的文章,我那时候说燃油踏板轻便灵活,电动车一上来就逼近甚至超越了,可能有点夸大了。毕竟E-VO GT在用料上已经接近油踏板级别,但毕竟电摩的前后悬挂调校跟油车还是有区别,这种操控体验的直接对比,还得看用户的长期评价。毕竟骑感靠的是细节,比如减震软硬、车身刚性、轮胎选择……这些都不是数字能全说清的。
看到U-VO GT的时候,感觉五羊本田是想把不同用户群都包了。想要性能爆发?上E-VO GT;想找日常通勤小钢炮?U-VO GT这个72V32Ah电池,续航92公里,极速65km/h,价格腰线不到7000元,确实颇有吸引力。我试着算了下,如果你每天通勤30公里,扣除充电效率,在冬天和夏天反正都能撑三天一充,算下来日常使用成本相较油车少了30%左右,具体数据我没系统统计,心算估算的。
不过U-be+,看起来更适合初级用户,配置更朴素,续航和速度都往下调了。它的复古造型倒是挺有意思,但咱们说白了,想开快不行,想跑远更不行,就是个简单便捷的代步工具罢了。
可能有人问,这么多电摩,谁还在考虑传统油踏板?五羊本田的底气我觉得还是来自他们的供应链能力。新能安的三元锂电池,搭配搭载15.8kW测好的中置扁线电机,这套组合成本不低。想象成做菜,电池是主料,电机是调料,传动就像刀工,缺了哪个味儿都跑偏。五羊要把这套推出来,还得稳得住质控,这背后的供应链博弈多了去了:原材料涨价,芯片紧张,工厂产能轮班……光是这续航数据背后的电芯采购和测试就费劲。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是否真的能批量稳定量产,保证电池安全和寿命?(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问一个内部同事关于售后维修,他很直白:你知道电动车维修大多数是电池和控制器出问题,换个新电池几千块,架子刹车这些耐用,不就是油车的‘车架+发动机’部分?但电池二手市场不给力,保值率低。这就引出了另一点,电动车的保值率,风险要高点。
我趁机做了个粗略心算:按目前电价、电摩续航,100公里实际成本约2元左右,油车这个成本得5元起步,差距明显,但油车维修保养换零件的成分彩50-60%,电摩相对省心,但换电池一笔大开销放在那里。
你说现在谁会为了一台不到3万的电摩疯狂呢?肯定不多。我知道,一线市场的用户更亲油,也更实在。但城市里,快节奏又讲求便捷的年轻用户,会愿意尝尝这新鲜电动力。问题是,五羊本田要让他们持续信任这车的品质和售后,这才是硬仗。
我其实有点好奇,大家骑电摩最头疼的是什么?续航焦虑?还是充电不方便?又或者说,动辄几万元的破电池日后换新成本忧心忡忡?你们会为一辆逼格够、科技感爆棚的电摩豪掷三万,还是愿意老老实实加油去卖油站?
看车时我注意到握把旁那个旋钮,操作起来很便捷,和手机用的调节旋钮差不多。而这小动作一旦用惯了,日后的骑行舒适感都会不自觉被放大,这种小细节才真正抓住用户心。你对这硬核配置+接地气操作的电摩,脑子里又冒出什么犹豫或者兴奋点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