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斯莱斯事故,辅助驾驶失误,保险没买

凌晨的环路,天色还没彻底褪下城市的外壳。雨刮器重复而懒散地划过挡风玻璃,路灯下一道道水痕像指纹,留在这台劳斯莱斯闪灵的眼睑上。十几秒前,副驾上的水瓶滚落到地毯底下,主驾驶低头,用惯常的姿势伸手去够。方向盘边的指示灯一闪,仪表盘里那套令人迷醉的“辅助驾驶”功能早已悄无声息地开始工作。或者说,自认为已经在替他工作。接下来发生的事,漫长如梦一样失重——等反应过来,撞击已经连串奏响。

这个画面,不用我去还原太多,人们在陈震的采访里都听过。他直言事故是因自己过于信赖辅助驾驶,低头捡拾物品,结果酿成事故。事故责任全数自己承担,向对方道歉,坦然道来,没有回避。

要是把这起事故当作一个推理题,答案其实一开始就写在题面上:超豪华车主,辅助驾驶,驾驶中分心,车辆损毁严重,保险却没买。每个要素都很简单,合在一起,却不是什么稀奇的意外。

先理一遍证据和事实。辅助驾驶系统,在广告里被包装得美轮美奂,仿佛能读懂你的每个动作、每条路的坑洼纹路。实际情况却远没那么科幻。即使顶得上劳斯莱斯、特斯拉,无一例外,只是辅助,而非“自动”驾驶。那么,驾驶员低头捡东西的那一刻,其实等于空中接力——球扔给了一个连运动员证都没有的机器。

撞击发生时,谁在开车?车子自己?还是坐在驾驶位上,心思在地毯上的人?似乎都不是。准确地说,是驾驶权空转,责任却没得商量。事故发生,陈震说“全部责任”,这倒罕见地准确,也没什么好斡旋的空间。技术和责任的界限,在法律和物理规律面前,一直都格外清楚。

有意思的是,网友问了一句相当接地气的问题:“事故车还有修的价值吗?”陈震的回答简洁:“有,已经卖了。”现实比视频温和,有时又比法律残酷——车毁了可以卖,不后悔也得卖;保险没买,损失全自理,这是市场的游戏。

很多人可能关心,为什么超豪华车主不爱买商业险?答案也很“通俗”:要么保费贵得离谱,本金快能买辆新车了;要么保险公司看到报价直接敬谢不敏,合同里把“劳斯莱斯”三个字圈起来画重点,最好别来捣乱。一场事故下去,劳斯莱斯可能只是零件价;但赔偿责任,车主得硬抗到底。

说回事故本身。辅助驾驶的诱惑,在于它让“稍微懒一点”成为可能。像一只练习得不太熟练的魔术师,台上能帮你转一会儿盘子,但台下观众鼓掌时,你一松手,整个场子全盘皆输。你说:不会有人真的相信辅助驾驶能100%代替人工作决策吧?但现实中,人的大意和技术的边界,往往在“低头捡个水瓶”“刷个导航”这样的细节里被击破。

从专业的视角看,事故的成因其实十分典型。一,驾驶员注意力转移,机械性的动作代替了本能警觉;二,对系统功能认知模糊,把辅助错当替代,责任疏忽交叉协调出错;三,保险机制缺位,风险承受能力回归到个人。

交通警示视频里总会说“请勿疲劳驾驶”,“请勿分心驾驶”。可惜这类事故,主角往往不是酒驾、醉驾或者新手司机,而是“认为一切都有把控能力”的老驾驶员。这本身,就是一个黑色幽默:人们驾驶时自信溢于言表,等到现场,连挥手的勇气都成了空白卷。

不得不说,智能驾驶领域的科技,实际上进步很快,但危险降落的概率,并没有随AI一起打折。各华丽车型陆续上市,辅助驾驶功能广告词天花乱坠,其实保险公司早就给出答案——这些系统就是“辅助”,永远不能让你真正摘手不管。一旦事故出现,法条和理赔流程丝毫不会考虑“科技感”。

当然,也不能全怪技术。毕竟,驾驶员自己丢失了注意力控制,这在任何“用户协议”里也写得明明白白。“司机为第一责任人”,全世界的智能驾驶说明书都快因为这句话脱销了。

劳斯莱斯事故,辅助驾驶失误,保险没买-有驾
劳斯莱斯事故,辅助驾驶失误,保险没买-有驾
劳斯莱斯事故,辅助驾驶失误,保险没买-有驾

至于陈震这样的知名人士,公开承担责任,是对社会的一点正向反馈。出了事躲不过,躲了也没用,路面上那摊碎玻璃会替他作证。而是否购买保险,其实是另一个现实的讽刺:钱能解决的问题,有时候就是你的问题,不一定是系统的问题。

像这样绕了一圈,案件并无神秘,技术并无遮掩,责任无处可逃。结局唯一:一切最终还是回到“人”本身。辅助驾驶的边界,是科技,也是贪心和侥幸的边界。最后如何选择,谁来负责,结果说明一切。

劳斯莱斯事故,辅助驾驶失误,保险没买-有驾

如果哪一天有人真的把智能辅助驾驶当成了一级驾驶执照,那才是最危险的瞬间。你觉得,将来技术会进步到让人彻底解放注意力的那一天吗?还是说,每次低头的瞬间,事故都已经坐在副驾驶等你?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