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增程受关注,能否解决续航焦虑,过渡产品还是新趋势

天刚亮,停车场的保安师傅已经抬头张望:哪台车的排气管里,今晚又多了几只流浪猫?

一辆MPV静静地泊在那里,前脸还残留着夜露,灯光无声。

司机悄悄走近,脚步放得极轻,仿佛怕吵醒谁。

超级增程受关注,能否解决续航焦虑,过渡产品还是新趋势-有驾

如果你是这台小鹏X9超级增程的主人,你是会在意车底的电池,还是油箱的容量?

又或者,你其实最关心的,是那一串“1602公里”的续航数字?

最近汽车圈的“超级增程”风潮,像给赛场上扔了一颗重磅炸弹。

各品牌争先恐后地亮出自己的新花样,谁都不想落后——小鹏也不例外,甚至有点迫不及待地卸下“纯电信仰”,给X9装上了增程器。

于是,热闹的发生现场变成了:一边是工程师们把数据写得比小说还热血,一边是市场分析师把售价(30.98和32.98万)列成了“性价比”样本,正襟危坐等待群众检阅。

先还原下案发经过。

小鹏X9纯电版起初走的是高性价比路线,销量并不好,怪也怪不得产品本身,毕竟纯电MPV的市场份额就那么点——这不是谁家孩子不争气,是整个年级的平均分本来就低得惊人。

理想MEGA、腾势D9这些老江湖,早早就靠混动/增程打下江山,纯电型号常常是陪太子读书,真正刷分的还是增程。

超级增程受关注,能否解决续航焦虑,过渡产品还是新趋势-有驾

等到小鹏终于放下身段,从“纯电信仰”走到“超级增程”怀里,这一波,时机算是踩得正准。

证据链摆出来——满油满电,综合续航1602公里,想象一下,这意味着——北京到上海,不用中途靠高速充电区凑热闹,顺便还剩点油,回头逛个迪士尼。

再加上800伏高压平台,综合电耗16.5度/百公里,安全气囊9个,降噪技术一套接一套,甚至连第三排座椅都能玩花样,三折叠,电动调节。

你想要的豪华、安静、舒适、科技,一个都不少。

但冷静下来看,这场“超级增程”盛宴,究竟能撑多久?

说到底,新能源赛道的技术壁垒,基本等于没有。

拼的是谁的产品更新够快,谁的营销节奏踩得准——你刚发布“超级”,我下月就能“终极”;你今天加长续航,我明天就降个噪音,反正套路都差不多。

小鹏这波X9超级增程,算是吃到了好时候,但“天时”是玄学,下一次轮到谁,没人敢拍胸脯。

超级增程受关注,能否解决续航焦虑,过渡产品还是新趋势-有驾

这里说句冷幽默:新能源车的发布会,已经快赶上手机圈的PPT大战了。

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台下观众一边鼓掌一边搜团购优惠码,谁都知道,这玩意儿过两月就有新花头。

再说细节。

X9的增程版,把大油箱和大电池都拉满,表面上看,续航焦虑这下是“终结”了。

但,真·终极焦虑解决了吗?

用户心理这事,比电池管理系统还复杂:你给1602公里,有人还想要“2000”,你降噪到0.5dB,总有人耳朵比机器还灵。

汽车行业有句老话,堆料容易,造口碑难。

X9这套豪华配置,听起来面面俱到,可消费升级从来不像流水线,拼到头,拼的是谁能让用户习惯并信任——而不是第一页参数表。

我试着换个角度讲个故事。

超级增程受关注,能否解决续航焦虑,过渡产品还是新趋势-有驾

10年前,大家争着买SUV,理由千篇一律:底盘高、空间大、出去自驾游能装两箱矿泉水。

等到增程MPV来了,理由换成了:续航远、油电切换自由、家里有老人孩子出门省心。

但你有没有发现,理由永远都是“万一”?

“万一要回趟老家”“万一手机导航没信号”“万一冬天电池掉电快”……是的,用户的焦虑,其实是对不确定性的本能反应,跟你给多少公里、多少个气囊,没太大关系。

再来拆解下产品定位。

X9纯电卖得一般,是因为MPV本身就是个小众市场。

超级增程的加入,当然能刺激一波销量增长——就像快餐店新出个“超大杯”,总会有人尝鲜。

但这个市场的耐心和忠诚度,可能比新能源电池还短。

超级增程受关注,能否解决续航焦虑,过渡产品还是新趋势-有驾

前脚小鹏卖了个爆款,后脚理想、腾势再出“超级增程MAX”,你拼我也拼,大家最后还是得回到基本盘:谁的服务网络更细,谁的保值率更靠谱,谁的二手车市场能挺住。

这些问题,增程器给不了答案。

冷静下来问自己:超级增程,是终极产品,还是终极过度?

我更倾向于后者——至少在现阶段。

技术不会停滞,消费者也不会原地踏步。

你今天把续航卷到1600公里,他明天要会飞了。

更何况,在政策和能源结构没有重大变化的前提下,油电混搭,永远都是个“权宜之计”——既不像纯电那么纯粹,也不像燃油车那么简单。

对小鹏来说,这场“超级增程”的牌局,确实抓到了一手好牌。

超级增程受关注,能否解决续航焦虑,过渡产品还是新趋势-有驾

但别忘了,行业规律写得明明白白:年销量没到100万辆,谁都不敢说高枕无忧。

X9能不能成为“翻身之作”?

恐怕还得看接下来一两年,市场风到底怎么吹。

写到这儿,我忍不住自嘲一句:汽车行业的“终极解决方案”,往往也是下一个焦虑的起点。

工程师们在车里琢磨降噪,市场部在琢磨降本,而用户琢磨的,永远都是下一次升级什么时候来。

所有人都像黑夜里的猫,盯着远处那点灯光——其实都知道,光亮总有熄灭的时候。

所以,超级增程究竟是不是“超级过度产品”?

终极焦虑真的有人能解决吗?

我不打算给答案,只把这个案发现场的细节摆在这里,交给你们这些“未来车主”来推理。

毕竟,汽车圈的终局,从来不是谁“卷”得最狠,而是谁能让人最后觉得——“这趟路,值得”。

你认为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