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公路安全交通管理局(NHTSA)这次盯上特斯拉的FSD(Full Self-Driving)了,真没少让特斯拉粉丝们炸锅。按照公开数据,过去一年,特斯拉FSD相关事故率有明显飙升,事故触发率比一些竞品高出约30%(样本不大,估算),闯红灯、逆向驾驶的情况屡见不鲜。连资深汽车修理工老李都感叹:这玩意用起来挺吓人,感觉还没达到日常安全标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早在中国市场特斯拉FSD动辄闯红灯逆行的口碑差劲得很,十三郎试驾视频里几次险象环生,踩刹车都快手软了。起初想着,要不是中国路况复杂,和美国不一样?结果这次NHTSA调查说,问题在美国本土也类似。那咋解释?想想就知道,特斯拉这套智驾系统研发周期紧凑,背后供应链调度特别复杂,每一套算法更新其实都像赶集买菜,能不能买到最合适的菜,决定了你最后炒出来的菜味道。系统问题多半是供应链里的软硬件、地图数据不匹配导致的。
说实话,之前我看不少人吹特斯拉FSD全球第一,说特斯拉智驾能直接把车从工厂送到客户手里,我都心里一凉,这吹法有点大。毕竟,别的不说,软件和硬件的集成度还远没达到真正自动驾驶的级别。哪怕自动辅助,碰到复杂场景还是要人盯着。NHTSA这次调查证明了,光光是卖故事卖概念可不行。
不过咱不能完全泼冷水,有个朋友是特斯拉渠道经理,他跟我聊过,特斯拉智驾的速推策略已经被底气强劲的供应链紧紧架着脖子。算下来,他们新版本的软件发布频率几乎是每三周一次,更新量翻来覆去。听起来很高效,但其实这就像你天天换菜谱做饭,厨师还得看当天买到食材的情况,质量稳定性不强。用户体验自然参差不齐。
对比一下同价位大众ID.4的FSD模式(虽然不叫FSD,但也具备类似辅助功能),大众的节奏明显更稳,软件迭代周期长,也在大量封闭测试。导致用户感受上,ID.4这套系统不会频繁犯错,虽然没特斯拉那么酷炫,但稳定安全是真的。对比输出差异不难发现,这源于供应链和研发策略的天差地别。特斯拉拼速度,大众拼踏实。
如果说刚才有点小激动,我得收回点,毕竟智驾出事不能全怪特斯拉,也不能光黑特斯拉。放眼国内其他品牌,估计也好不到哪去,毕竟在中国国内市场,智驾软件和硬件供应商多如牛毛,标准不一,更新频率不定,人们惯也不一样。估摸着,跟美国比,大部分国产品牌的辅助驾驶事故率也可能被掩盖了,甚至还要面对更加复杂的路况、监管不一。能放心叫板特斯拉,还真没几家。
再说个猜测,没细想过,难不成是特斯拉的软件太开放,给用户太多自由度,导致误操作也多?这逻辑说不通,但具体算法细节外人很难判断。毕竟FSD毕竟是AI在背后做决策,不是全靠硬编码的规则,软硬结合存在本质不确定性。但这就是自动驾驶的痛点。
聊个小跑题。我前两天和修理工老王喝茶,他跟我说:现在修特斯拉的车,软件问题多,硬件的问题少。你知道软件迭代多快吗?那成本没法算,光软件升级带来的新增故障,就够头疼了。听得我直皱眉头,保修成本算下来,估计百公里亏损成本比传统油车高个0.1-0.2元(体感),连他都觉得太麻烦了。挺奇怪的,特斯拉号称简洁的电动车,实际上背后的软件运维比传统车复杂得多。
然后朋友小张说:我选特斯拉,就是图创新和潮流,可这智驾问题不解决,我也真担心买了个定时炸弹。我能理解他的心情,毕竟我自己也持保留态度,但各品牌都这样,选谁都不容易。
特斯拉的供应链博弈也耐人寻味——芯片紧缺时代,谁不急谁是傻子,特斯拉还敢放出豪言快速迭代,结果把质量和稳定性拉下水了。供应商那头因为特斯拉的赶工压力,有时候是猫抓老鼠,又怕出问题,批次参差,程序员改代码手速快过芯片产线成熟速度,这不就乱套了吗?
说到底就是一部软硬件矛盾体在奔跑,谁能保证最后它真能在复杂交通环境中稳当又安全?等我想到这儿,还忍不住想问一句:特斯拉FSD的事故数据公布到底透明不透明?这调查能不能带来真正的改进?毕竟技术本身没错,错的是管理和节奏?你觉得呢?
对了,你们身边用特斯拉FSD的,有啥惊心动魄或者坑爹的驾驶体验没?不妨聊聊。也算给我挖点新料。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