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跌了那么多,易寒怎么还能安稳地坐在smart中国的老大位置?很多人看到标题,都在想,这是不是又是那种把锅甩给别人,然后自己稳稳升职加薪当领导的故事?其实,smart这两年在中国市场日子过得挺惨,销量猛跌,定位迷糊,质量还三天两头出岔子。那种“小资范儿、城乡结合部精致生活”的美好画面,现在已经离得十万八千里远了。可是你往上看,易寒还坐在帅位上,没动静。到底是哪出的偏差?这事儿要说怪谁,真的很难只归咎为某个人。
先掰开看一下销量这根刺,2024年smart卖了只有3万3千多辆,比前年又少了快两成,根本没完成“5万辆”的目标。这数据一摊开,其实不用多说——比亚迪海鸥人家一个月就能卖出去smart一年的量,海鸥小车到处跑,smart成了稀罕物。原来smart那个在欧洲精英圈能当饰品的地位,现在在中国,比小米SU7、理想L6、五菱缤果还边缘。说白了,smart已经快没人提了。
有人会问,这是产品不行还是管理出了问题?我说两样全占。首先看产品定位跟变脸一样快,原来的标签是“时尚都市小车”,现在拼命变大,搞什么精灵#1、#3、#5,轴距蹭蹭往SUV靠,却还卖贵,就差没贴个“高端电动”牌子。你说这车到底要卖给谁?年轻人被价格劝退,家庭想买个靠谱小电车,又不觉得这玩意适合家用。原来的玩具感没了,新家用属性也没站住。老用户倒是直白,“买smart就是小巧停车方便,现在跟坦克似的,这谁受得了?”真是既想吃“年轻时尚”的饭,又想踩“家用SUV”的点,结果鸡飞蛋打,连原本喜欢它的小圈子用户都跑了。
产品上还不是最大的问题,质量危机才是直接掐死信任的杀手锏。最近小毛病层出不穷,冬天开起来续航就像喝醉了的酒汉,宣称的智驾系统迟迟不OTA,买了个“期货车”。座椅加热、车机黑屏、“通风要钱开”,这些套路让人买完车像掉进旋涡,不仅买贵还欠功能账,一圈圈割韭菜,谁还敢买第二辆?售后那边响应慢,投诉量暴涨,最后形成一个死循环。
渠道也萎了,一线城市还剩几个门店,四五线地方早撤得不剩啥。你连买车都得费劲找门店,谁想买?新用户更是拿不准,售后在哪里都不放心。这么一来,smart中国基本已经在圈子里自闭了。
这时候再看内部管理,大的方向说白了很乱。高管一边喊“中国是核心市场”,下一步又去非洲拉美拓展新战场,听得人摸不着头脑。这种战略摇摆,员工也慌,门店裁员裁了三十个点,还搞什么吸纳计划,结果就是没人相信“转型能救smart”。
说回易寒这个人,为什么在销量业绩都掉下来,风风雨雨里他还能稳坐钓鱼台?我觉得这事不只是“会做人”那么简单。他是汽车行业老兵,吉利、沃尔沃、领克都待过,小鹏也溜达了一圈,哪边都是资源。官方的评价就是“懂行,还擅长管理”,对新能源和传统车有“两手抓”的本事。这样的人,很多项目领导最怕不是他业绩差,而是他把复杂关系捋顺,把母公司也弄服帖。他手里的资源和经验,说难听点,换别人也不见得能好。一旦有人撤了他,smart就更得乱套。母公司吉利还指望他稳住阵脚,外头几个高管也多半不敢轻易动手。这种“稳住而非突破”,在国内是默认操作。其实,smart的问题本就是系统性的,跟个人换谁其实结果不会变。
再说一个大问题,smart天天嚷嚷要走全球化,什么新兴市场、开拓十个国家,其实听起来像在给投资人打鸡血。你看智利、埃及,那消费水平呢?这些市场开了等于在烧钱,赔本赚吆喝。中国市场才是根,欧洲又有大众、Stellantis打压,小米SU7摇着价格大旗砸出来,smart根本没啥还手招。全球化这套拯救方案,听起来有气势,本质只是用来数据好看,让母公司和上头觉得“没在原地踏步”,但落地效果几乎可以用“纸面战略”来形容。实际就是别国市场还没开局,就被中国市场的险情所淹没。
那资金链压力才是命脉,现在smart每年烧掉5到7亿欧元,自己根本赚不回来,吉利要不是还愿意兜底,这牌子直接就落幕了。你想想吉利手里有银河、极氪,这些已经跑起来撒着欢的赛道,谁愿意把大量钱撒给一个“小众不赚钱的玩具品牌”?smart完全靠输血,资源倾斜看明白了,肯定先把活跃的先养好,“老弱病残”的smart很快会沦为弃子。所以,易寒的稳定其实是假稳,外头看着没事,实则堪比火山边的冰雕,冷静但随时能塌。
看到这里,有人就问,为啥总觉得smart一直在说谎?我觉得就是这样,牌子本身曾经走的是“小而精”,现在却拼命想做“大路货”,从电动化到高端化,什么都要,结果什么都稀碎。做小众品牌本身就需要极端清晰定位和死忠粉的持续维护,要么就认清自己是玩的、是极限风格的,要么就彻底放弃,毕竟市场永远不会留给“想左右逢源”的中间商。可惜smart没有自知之明,现在这个“精致谎言”清算期提前到了。管你全球化也好,战略调整也好,都改变不了现实——用户不买账,资金越烧越多,市场看你像看一个过时的网红。失去信任就是失去明天,靠换个人、喊几句口号完全救不了场。
最后还得说说母公司和领导层的锅,很多高管并不懂用户到底图什么。不是所有精兵强将都适合做小众品牌领导,smart最大的败局,就是在转型电动时自信太足,认为好看高端就能换来新用户,却没看见中国市场早让“性价比、实用性、渠道服务”这些要素统治得死死的。精致小车是个局部文化,现在大环境换了,smart既不是最便宜,也不是最有玩味,功能上还老拿基本选项来圈钱。缺乏理解只会越来越被边缘化。
总结下,一场无人负责的中国大溃败就是如此上演。产品、定位、质量、渠道、管理、战略连环掉链子,领导上头还假装稳健,底下用户早已用脚投票。smart的“都市传说”终于崩塌,曾经小资宠儿如今靠输血求生,随时可能退场。易寒本人其实就是“系统性不作为”的一个象征,稳住表面其实是亏损和负面逐渐堆积的外衣,谁来谁去都一样,关键问题根本没有人面对。
市场就是这样,你说谁狠都没用,该砍的时候就得砍,不砍就烂根。smart这牌子,估计没剩下多少剧情,大家只需等着看下一场“弃子”故事如何收尾吧。谁负责能有啥用?这点上,普通用户总是比领导先明白。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