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雄飞
特斯拉Model Y的又一强力对手上市了。
与小米YU7上市发布会雷军拿Model Y对标一样,在这两天的小鹏G7上市发布会上,小鹏汽车CEO何小鹏也把新款Model Y拿出来“致敬”,这样的“致敬”也是全方位的。
从车内空间、到驾乘舒适和科技实力,再到车辆安全四大方面,何小鹏都拿小鹏G7与Model Y一一对比,结果证明除了前备箱尺寸之外,小鹏G7全面做到遥遥领先。
小鹏G7与特斯拉Model Y全面对比,飞说智行制图
小鹏G7详细性能和参数配置,飞说智行在《既能理解世界,又会主动交互,是因为小鹏G7拥有了“大脑”?》一文中做到细致解读,在此不再赘述。
这其中,小鹏G7首搭的AEB功能是一大亮点。因为他们让VLA+VLM“大脑”上车、用端到端的视觉方案,做到了行业最高时速130km/h的AEB安全刹停,甚至还超越了部分搭载激光雷达车型对于锥桶等小物体的感知能力。
而与主动安全密切相关、已成行业关注重点的AES(自动紧急避让)功能,小鹏他们也在加速布局。
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袁婷婷向飞说智行透露道,AES功能(发布)不会特别远,小鹏不仅会发AES,而且展现一个不同于目前行业、更有惊喜和更强的AES。
最后从售价来看,小鹏G7提供三个版本,售价为19.58-22.58万元。其中,小鹏G7 Ultra的22.58万元售价,远低于行业预估的24万元左右,让L3级算力的能力真正下探到20万元左右。
横向对比来看,小鹏G7入门价比特斯拉Model Y便宜6.77万元、比小米YU7也便宜5万元左右。高配版本,也比这两个竞品便宜9-10万元。可以说,小鹏G7的竞争优势很大,因此在小鹏G7上市9分钟实现了大定突破10000辆的好成绩。
但小鹏G7上市之后的挑战,或许也不小。
先从小鹏G7全面对标的特斯拉Model Y来看,依旧在国内纯电SUV细分赛道中占据领先优势。
今年上半年,该车型累计销量为16万辆左右,处于细分赛道榜首。其中上月实现4.11万辆的销量,环比增长了59%,可见即便新款Model Y已“泯然众人矣”,其产品力和特斯拉品牌力,依旧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再看小米YU7,也做到了何小鹏口中的“神话般存在”。凭借酷似法拉利的外观设计,以及众多米粉的追捧,YU7上市3分钟大定就突破20万辆,撇开被拖到明年才能交付的产能问题,这样的成绩放在智能汽车行业几乎是“前无古人”的。
按照车Fans统计,按比例来看进店看小鹏G7的消费者中,居多的消费者会拿小鹏G7与特斯拉Model Y和小米YU7对比。
这样的情况,或许也给了何小鹏启发,以至于他重新定义了产品四要素的概念。在他看来,做好一个产品,左手科技、右手艺术(颜值),品质是基础,情绪是高度,情绪价值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要从产品经理变成超级产品经理要把情绪价值做好。
再拿小鹏G7来看,这款产品在科技、艺术和品质方面,都有明显的长板优势,而在情绪价值上,就像小鹏G7产品负责人Nick说的那样:“能装下全家行李的车很多,但能装下全家情绪的车很少”,在我看来,小鹏G7则同时满足了这两点。
以下为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小鹏G7产品负责人 Nick以及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袁婷婷与飞说智行在内媒体们,针对小鹏G7产品、技术方面的深度对话,略有删减和修改:
1、小鹏G7对比Model Y和YU7可打吗?
Q:小鹏G7上的HUD是与华为合作的,小鹏和华为合作背后有哪些细节?华为硬件加上小鹏的软件,这背后的故事能分享一下吗?
Nick:其实在小鹏G7开发初期,就收到了很多反馈,他们觉得小鹏智驾很好,如果有HUD就可以不用低头看屏幕了,在那个时间点,我们认为HUD和小鹏智驾结合是非常好的契机。和华为的合作也是经过一轮轮沟通,找到了很好的合作方向。
何小鹏:关于HUD我大概看了七八年的时间,一致认为HUD是一个好东西。然后就与华为进行沟通,当时来看,这是对双方都很有挑战的事情,要想把一个AR-HUD做好、做酷、做得有价值,需要大量硬件和软件共同的努力。
在G7上的表现,超乎我的想象,而且后面我们还会不断升级,因为这个HUD前面有一个很大的屏幕,它有很强的扩展能力跟想象力,敬请期待我们后面的HUD会完成更多很酷的花样。
Q:从小鹏G7的AEB看,已经通过视觉方案做到了行业第一梯队水平,那么在AES功能上是否有布局,这个功能什么时候会发布?
何小鹏:你问的有关AES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已经在路上了,不远的将来就会发布。
袁婷婷:AES功能不会特别远,这是我向小鹏立的军令状,小鹏不仅会发AES,还会发一个不同于现在行业内的,比现在更有惊喜和更强的AES。我们在主动安全上会打一场非常漂亮的仗,大家可以期待一下AES。
Q:小鹏G7上首搭了图灵AI芯片,在这个芯片上有多少投入?未来会不会抛弃英伟达芯片,因为图灵芯片相比英伟达芯片来说,英伟达有比较闭塞的KUDA生态体系,小鹏做芯片的时候是否突破了比较闭塞的环境?图灵芯片有什么优势?
何小鹏:在芯片上的研发是大几十亿,这是非常标准的研发费用,这么大的算力研发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芯片里面有很多软件的问题还是挺多工作量的,包括刚才讲的CUDA生态这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芯片做好了之后会有巨大的价值,但是问题是它不仅仅是硬件问题,它有大量的例如生态问题、编辑器问题等好多问题。但给我们一些时间,就能看到芯片上的能力提升。越做芯片我越觉得这条路很难,但是非常有价值走下去。
之后小鹏会持续跟很多芯片公司合作,包含英伟达。因为一款车上有很多颗芯片,我们只做最重要的芯片,其他芯片都会跟别人合作。
小鹏图灵AI芯片
Q:今天G7上市看到加推了600多公里长续航的Max版本,这个版本之前是没有的,为什么要推出这个版本?G7上市后,小鹏内部有预判过两个Max版本以及UItra版本销量占比大概是什么样的分布?
Nick:推出600多公里MAX版本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G7预售发布会后,我们收到了大量反馈,希望有一个更有冲击力的价格,能享受到G7超级舒适和智能驾驶的体验。
第二点,给用户发一些问卷后,他们也会反馈一些意见,他们反馈的意见是小鹏续航非常扎实,在城市代步600公里就够了。所以,我们在评估以后又把这个版本拿出来。
对于销量比例,前期调研的时候UItra的数据非常好,有接近80%的水平,基本所有用户都表示会选择UItra版本。因此我们认为UItra能够占到整体订单量超60%的稳态水平,因为买小鹏的用户是相信小鹏持续OTA能力,和对每个版本应用算力的实际体验。
Q:在发布会上听到了UItra版本有一颗图灵芯片是需要硬件后装的,请重点解释一下什么叫硬件后装?是理解到售后拆开车辆进行芯片后装的逻辑吗?
Nick:在小鹏G7开发过程中留好了整个售后工作和安装工作的设计,安装时间会非常短,每个月都有一个比较好的大几千辆的后装能力。
Q:对于小鹏G7有没有一个预期的销量?基于这样一个判断产能规划在什么样的时间会达到什么样的产能,什么样的时间能够满产满足用户需求,现在用户大概需要等多长时间?
Nick:小鹏G7的预期销量还是不错的,包括结合现在的产品力、市场上目前判断的情况。关于产能,昨天包括前天开始整个用户交付,车辆开始大规模发运,产能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我们相信很快就能满足用户所有需求,上市即交付。
Q:在小鹏G7上市发布会上,一直在对比Model Y,但是给外人一个矛盾的地方是,小鹏G7的配置很多方面都超过Model Y,但是价格比它低,而且雷军在发布YU7的时候也说,他们团队用了5分钟定的价也是比Y低一万元,所以觉得挺矛盾?
Nick:回到小米YU7没有上市之前,整个纯电SUV在20-30万里面真正销量的冠军就是Model Y,所有车企都是要对着Model Y做的。
关于定价,Model Y整个定价包括今年下半年市场也会有很多车企进入,Model Y的价格不是稳定,它跟我们不太一样,比如Model Y去年Q4的时候掉到24.99万,它的整个价格是随着产能和市场供应进行动态调整的,不是用促销形式实现的,它是直接调MSRP,所以我们会考虑它未来动态调整的可能性,这是我们思考的点。
2、L3/L4、对外合作和情绪价值,小鹏的未来怎么走?
Q:看到G7已经搭载了L3级的算力能力,该能力是否已经考虑到适配海外法律法规?小鹏是否有计划将AI技术在欧洲以及东南亚市场进行一定的适配?UItra现在又有60%的选配率,未来什么时候是不是有可能全系UItra?
何小鹏:小鹏的Max也好,UItra也好,在算力层都会超过他们(海外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欧洲或者联合国政策法规里面还没有打开类似中国的智驾能力,政策法规在欧洲很多国家还没有打开,也许明年下半年会打开,那个时候他们直接就跳过Max,直接到UItra。
小鹏智驾明年会开始全球化,这是非常明确的过程。我认为明年L3,因为今天出现的UItra还是L3的软件刚刚开始,后面我们会看到L3的硬件甚至L4的硬软件体系,这块体系在未来五年内大家都可以看到很多变化。
实际上小鹏面向全球销售的汽车,都支持硬件和软件的 OTA 升级能力,我们期待(有了法律法规支持,满足可行性后)尽快把高阶智能辅助驾驶软硬件的能力全部都提上去。
将来期望大家去到很多国家旅游的时候,在当地租一个小鹏Max或者UItra的车,能够自己从某个地点开到旅游景点,这样就很轻松了,这是我创业的小小目标之一。
Q:近年来小鹏汽车一直在做体系化能力,一直在建设内部体系能力,每年都有一些新的举措或者新的提升。2025年或者未来一段时间体系化能力还希望补强哪些短板,或者把哪些能力提得更高一些?
何小鹏:过去从2022年底到今年四季度前,大概一共三年,这三年我觉得小鹏还是有涅槃式、脱胎换骨式的变化,大概从今年四季度会看到小鹏进入快速发展期。
我们即将迎来下一个阶段,要做好四个能力的提高:一是更全面的技术能力。之前很多车企都是做纵向开发,未来时间是纵横全域开发;第二是组织能力,最优秀的人才跟最优秀的管理方式。
第三,我们要做好的是商业化能力,不光是省钱,更多是赚钱,不光是品牌,还要有情绪。不光是质量,还要有品位,我觉得这都是商业。最后就是全球的综合能力,小鹏全球化跟很多公司走的是不一样的道路,我们一开始在几年前的产品规划就考虑全球,所以这样去做产品。
Q:现在小鹏和大众的合作情况处于什么时间节点?小鹏和大众的合作是否能够扩展到其他企业,大众已经搞下一代架构了,小鹏有没有可能把大众的模式扩展到更多企业里面?
何小鹏:我们和大众的合作非常好,大众CEO、总裁都有跟我专门聊天,我们一起在探讨。除了大众,也有不少人找我们,但我们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希望找优质的、长期的,将来更往全球走的合作伙伴,这是将来非常相信的事情。
因为小鹏在AI上投入非常大,而且我觉得我们不光投入大,我们投入的效能在行业里面也是做得最好的,即使在这么大的科技变革和转弯中间,我们也很有定力,重新把架构、内核、顶层架构想清楚了再做调整,而不是不断迎合市场需求。所以在这个领域里面,我们还是蛮期望跟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在未来有更多合作。
Q:未来L4能够运行在小鹏现有的硬件上吗?因为一个手机用3年就换了,但是一辆车得用10年,如果现有硬件运行不了的话,能不能在不动其他硬件情况下只升级智驾硬件系统呢?
何小鹏:这个问题起码从目前来看L4没有可能性。因为要做到L4,要有三个能力:第一,政策法规;第二,硬件能力;第三,软件能力。
未来落地L4,软件能力有可能在更换算力的情况下成功,但是硬件能力不行。因为L4级别的车除了要有上限之外,更多考虑的是下限,各种各样情况的下限。这些问题都需要硬件来解决。
还有法规能力,中国没有L4的清晰标准化法规,硬件也没有法规。我自己认为L4还会在未来数年甚至十几年里面有很多变革。
Q:在发布会上,你(何小鹏)提到了“情绪高度”这个词,在重新定义车的时候把情绪放在里面。这个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可不可以分享一下这个过程?
何小鹏:我今天说了,做车的左手要有科技,右手要有艺术,品质是基础,情绪是高度。
我对于情绪价值可能是从一年多前开始考虑,我觉得要想做成一个大众产品,可能要把品质、科技、艺术、颜值等平衡好,但是要做出一个超出大众,达到更高点的产品。
从小米YU7上市3分钟大定20万辆的事情来看,这是从神话到童话的故事,这是一个情绪价值、一个巨大的成功。以后我们要做成一个超级产品经理,从产品经理变成超级产品经理要把情绪价值做好。
我觉得营销跟做产品一样都要做好。我觉得中国的市场跟全球市场也差不多,全球市场比较大的科技企业像英伟达、特斯拉、谷歌,都是科技和创始人的人文、精神、情绪的指引,这种思考逻辑都会成为全球一段时间内的主流,我们也是在过程当中学习和成长的。换个角度,大家会慢慢看到,之后我们会有很多新的不一样的打法。
(本文头图来源于小鹏汽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