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跟我说,明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可能要恢复了,闹得我这两天都纠结呢。到底是趁现在优惠还在赶紧拍下单,还是再等等全固态电池真的成熟了再说?这决定看似简单,实际上比我想的要复杂不少。
我先拆开说说,预算咱们就锁定在10万人民币以下这个区间。为什么?因为绝大多数朋友买车,尤其是新能源车,不是为了豪车,而是日常通勤、孩子上学、偶尔周末出游用。那在这个价位上,新能源汽车目前还真是有末班车的味道——一钟头之前我刚跟一个买了辆荣威M7的几个小区业主聊,他提车5天,兴奋得跟我讲这车纯电续航160公里,油加满能跑2000多公里,说明日常用车成本压得极低,油耗2.91L/100km,几乎可以忽略。咱得承认,这个数据对动辄油耗7L以上的燃油车,性价比挺明显。
但说实话,之前我有点大话说得太肯定了,全固态电池明年能落地让大家疯抢,啥的,这事得退一退。搞研发的朋友提醒:技术从实验室转向量产,至少还得等到2027年左右才靠谱。再说,全固态电池初期量产肯定是搭载在高端车型上,譬如说电动车跑赢一众续航焦虑的竞品,那些十万块级别的,别指望第一波就能瞧见它的身影。这也是为什么我对眼下有没有必要买新能源车这个问题,答复比较谨慎。
咱们说回荣威M7。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车长将近5米,轴距2820mm,这个尺寸感人。车内空间够大,乘坐舒适,有个叫全景沙发躺椅的配置,坐进去腿脚能伸开,一家四口出门绝对没憋屈感。听销售说,副驾还有一键折叠的功能,方便放大储物空间,想装什么都能往车上放。之前还跟买车的朋友聊,他特别强调人性化设计,这车做得挺用心。也有销售哥说:这价钱,这配置,没几个对手。我问他竞争对手是啥,他说基本就是比亚迪秦Plus和Aion S。
关于辅助驾驶,我有点小纠结。M7搭载的是基于8155芯片的AI智慧座舱,支持智能语音交互,还带全速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这些L2级别辅助驾驶功能。听上去顶呱呱,但再往深里想,这技术就跟手机升级软件差不多,实际差别得看软件调教水平和硬件适配,实操真能帮车主省多少力,还得以后具体开几年才知道。换句话说,车上这些高科技,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用上,因为开发测试花的功夫很长,车载系统复杂性大,不能仅凭宣传标签就买账。
说到这里,顺带一提,最近看到2026款腾势N9也起来了,能后轮转向,转弯半径最小4.65米。车长超过5.2米的大块头,开起来却灵活得像小车一样。这个技术对市区路况拥堵有用,尤其地库出入口,挺贴心。相比之下,荣威M7的空间优势明显,但操控感上腾势N9优点不小。大家觉得,5米车长的车更注重空间还是操控?有啥更合适的权衡点没?
再说花钱问题。买车是钱,买新能源花费不仅包含购车款,还有充电堆成本和保养费用。我粗略算了算,拿M7说,平均百公里油电一体成本估计不到20元,纯油车至少要35元左右。比如我同事家附近有个修理工说,油车维修费用比较高,新能源得亏得看电池寿命。我自己也挺嫌麻烦的,电池如果3年后就掉漆了,换电池花费高不高这事,总让人焦虑。
顺便小跑题。我上周和朋友去逛车展,偶遇一个做供应链的工程师。他说新能源车里边,电池和芯片的供应非常微妙,像是弄一个中餐馆,厨师是供应链,厨具是零部件,材料就是芯片和电池,少一环都不行。芯片涨价让厂商眉头紧皱,有的车企不得不降低某些配置以保障成本(这段先按下不表)。这对于想买车的你我,就成了现实难题:配置和价格之间,如何反复博弈?这是不是很多人买车前没考虑到的幕后故事?
依我看,现在买10万以下的新能源,没什么硬伤,尤其是身边已经有车主真实在跑。明年购置税恢复了,实实在在就多出几千块钱成本,这钱不算小。对不能等的人(比如换车时间卡着了),倒是可以出手了。但如果你预算更宽裕,也不是非买不可,等待全固态电池和续航里程更加明显的技术爆发,也未尝不可。关键是要先问自己,换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被政策红利吸引,还是需要实实在在的使用价值?
你们觉得,看完这些,是要现在上车占便宜?还是继续盯着几年的电池进步?换个角度说,明年购置税上涨,你准备怎么权衡成本和用车体验?这档口,挺值得一聊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