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分享” “摩都”重庆再轰鸣
山城重庆。一座以火锅和地形闻名的城市。如今正以另一种声音震撼世界——摩托车的轰鸣。这声音不再只是本土的回响。它是全球的共鸣。从东南亚的雨林到非洲的草原。从南美的山路到欧洲的街道。“重庆造”摩托车正在书写新的传奇。
涅槃重生:从“按斤卖”到“专利战”
重庆摩托车曾有过高光时刻。也经历过至暗低谷。低质低价。甚至一度被戏谑为“按斤卖”。教训深刻。但重庆摩企选择了最艰难却正确的路——重练内功。技术突围。
隆鑫的“辅助轮”专利让摩托车不再轻易翻车。航天巴山的“摩托车发动机装配输送系统”专利大幅提升生产线效率。力帆的“摩托车及电喷发动机点火系统”专利让车辆更环保且动力强劲。宗申更是与全球“霸主”本田同台竞技。自主研发了“E-Clutch”电控离合器技术。这些硬核技术。让“重庆造”彻底告别了低价模仿时代。
扬帆出海:征服全球市场的“重庆铁骑”
技术是引擎。市场是战场。重庆摩托正加速“扬帆出海”。
数据惊人。2024年,重庆摩托车出口502.7万辆,出口额达204.5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22%和25.9%。量、值均居全国第三。全国每出口3辆摩托车,就有1辆是“重庆造”。
非洲市场表现尤为亮眼。2024年重庆汽车、摩托车出口非洲分别增长552%和20%。在肯尼亚。超过500万人从事摩托车运输业务。平均每10个肯尼亚人中就有1人依靠摩托车谋生。卢旺达的摩托车司机埃马纽埃尔称赞他的中国摩托车:“耐用、宽敞。乘客们都夸它舒适。”
成功的背后是深度本地化适配。重庆企业针对非洲的路况、气候和用户习惯。推出了具备耐磨、抗扎、散热快等特性的轮胎。甚至根据非洲客户的体型和衣着习惯。将摩托车坐垫加厚、加长、加高。这种精准适配。让“重庆造”不再是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价值的共鸣。
绿色转型:电动摩托驶向蓝海
全球环保意识觉醒。电动化浪潮席卷而来。重庆摩托敏锐地抓住了这一趋势。
非洲市场。电动摩托车正成为可持续交通转型的主导产品。预计到2027年。非洲电动摩托车市场规模将增长到50.7亿美元。重庆企业正加速布局这一蓝海。宗申与比亚迪合作研发动力电池。其山区适配型电摩续航突破150公里。润通控股在2024年专门设计研发了电摩产品。准备首次推向国外。
本土企业也在积极行动。珠峰钇动力推出了全球首款碳纤维超轻高速电摩——整重仅62.5公斤。电机峰值功率却高达6000W。2024年。重庆电动摩托车产销量已近300万辆。而2022年时还仅有71万辆。增长迅猛。产业集群也在加速形成。爱玛、雅迪、台铃三大巨头均已布局重庆。
链动全球:从“产品出海”到“生态输出”
重庆的雄心。不止于卖整车。更在于整合与输出整个产业链生态。
重庆已形成“40多家整车厂+400余家零部件企业”的产业集群。具备年产1000万辆整车、2000万台发动机的综合能力。这种强大的“一站式”配套能力。吸引了博世、德尔福、米其林等全球巨头在此设立研发或生产基地。
政府也在强力助推。《重庆市高端摩托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产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年产量突破800万辆。同时。重庆支持企业精准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鼓励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和组装工厂。
这种“生态输出”模式。让重庆从全球价值链的参与者。逐步成长为规则的制定者和价值的分享者。
尾声:轰鸣不息
从山城到世界。
重庆的摩托车轰鸣声。
从未如此响亮。
这声音。
是技术创新的呐喊。
是市场开拓的号角。
是文化融合的乐章。
它告诉我们——
只要坚持转型与开放。
即便深处内陆。
也能驶向全球舞台的中央。
重庆摩托。
仍在轰鸣。
仍在路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