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吧,之前那款途岳,起步价16.58万,顶配差不多22万多。这个价位,在当时的市场里,除了几个别的合资品牌,基本就算中规中矩。要说月销量,最初那几年还能保持在两万上下,也算是勉强的主流。
但后来吧,市场变了。新能源崛起,消费者口袋里的钱变得更聪明,不再盯着那个高高在上的合资溢价。尤其在今年,看着一些国产SUV,比如长安、吉利推出的紧凑车型,价格实在便宜不少,品质也越来越精细。于是合资车就开始焦虑——我们还能不能撑住?你看,价格一砍,销量就像打了鸡血一样飙升。
我记得有个销售跟我说:你别看这价,你试试,这车真是打折打到心坎上了。他还笑了:以前,超出十万,老司机都不太想提,这下只要八万多,钢炮一样的配置,谁还能不心动?这让我心里一咯噔:是不是有点太真香了?当然啦,挂念的是质量和未来的保值。
说到外观,坦白讲,新锐版的途岳,还是挺能攻占年轻人的审美。贯穿式日行灯带,横剖在引擎盖上,看着像模像样的新能源车。那种设计在国产车里,早就以为常,但对于一台现售的价格车,能用这样的元素,算是挺有诚意的。
但问我:这其实是新能源味的燃油车?其实也不完全错。大众又跟上了潮流,把灯设计做得犀利点,但整体感觉更像是为了迎合年轻人,装出来的虚实结合。车身尺寸一查,才发现真遇到点尴尬——
新款途岳的车长只有4355mm,比之前老款简短了103mm。宽度也缩水得厉害,从1841mm变到1762mm,差了整整79mm。轴距也从2700多缩水到2651mm,感觉挺紧凑的。这要比我家邻居的小型车还要娇小几分,你能相信?可以说,新款的体格,比起以前那款,明显小了好几圈。
你问:这尺寸缩水到底是不是好事?我在想,也许是为了降成本?毕竟,尺寸变小能省很多材料,空调压缩机、底盘构件,甚至车灯的用料,都可以减少。再结合之前我翻的市场报告,2023年国产紧凑SUV平均长度都在4400mm上下,途岳的缩水让我觉得它更偏小型了。这一折腾,是不是也对成本、售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讲到这里,又想到一个问题:购买这台车的消费者,真的是冲着合资标签来的多,还是被价格吸引了?我个人猜测(这都没仔细想过),大部分人还是在看性价比。能找到价格不到8万的合资SUV,带点德国血统,而且还是大众,确实不多见。
但又有点担心:这大幅降价,品质会不会有折扣?其实我觉得,就像买那家超市的品牌特价商品,虽然价格低,但不代表就一定差。大众现在用的底盘、动力总成,都是成熟的技术,别到时候为了便宜,牺牲了耐用性。
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位4S店修理工的话:现在车在保养上,没有以前那么高端,但只要没出大问题,基本能用个三五年。这让我放宽了一点:可能大众还在用他们成熟的工业锅配件,品质还是有保障的。
真的像很多人说的——便宜就是便宜,卖的是低成本。其实也不一定,只是此时此刻,给消费者一个实打实的优惠。尤其是对那些对品牌溢价不那么敏感,买车偏向实用的年轻家庭。
说到这里,又想到一个细节:在我手机相册里翻了老款途岳的图片,发现曾经那大气的外观,现在好像收敛了点,追求那份紧凑。这是为了符合市场的缩小需求?还是说,在供应链端,原材料成本的上涨让他们不得不折中?就像买菜一样,菜价涨了,菜量变少了。
我一直在想,这么降价的车能撑多久?这放在国产技术崛起的背景下,是一场脱胎换骨的营销战,还是大众真正焕发新活力?我猜测(没仔细算过),如果它的成本能确保,又不影响品质,销量持续上涨,现在的这个势头,确实挺让人刮目相看的。
最后这个问题:你觉得未来几年,像这样的真香价合资SUV,会不会变成市场的新常态?或者,消费者终究还是会看重品牌多一些?我猜……也许是留个悬念,让大家自己去想。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有没有遇到过,身边朋友买车的真实心声?有人为价格妥协,但又怕磨损太快;有人觉得,便宜的不一定就是坑。这些,小细节倒是挺值得我们琢磨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