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犀哥这篇财经点评,主要想跟大家聊聊人形机器人。不是说它多厉害,实际上它可能会在将来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另外,还得说说马斯克那高达万亿的薪酬背后藏着些什么门道。人形机器人看起来挺火热,但为什么真正实现起来这么难呢?
机器人能否普及在人们的生活中?
说实话啊,要让机器人跟我们一样动起来,比想象中还难得多。今年北京亦庄那场半马机器人比赛,简直就是一场“翻车现场”,搞得挺热闹的。
有的机器人在起点那儿半天都站不起来,就像瘫在那似的;有的费好大劲才站起来,一旦出发就慢悠悠地晃荡,像是在逛公园;还有的刚跑出没几步就跑偏了,要么直接摔个四脚朝天。
这可不是机器人不拼命,而是因为老一套技术实在太死板。早些时候,工程师们为了让机器人会走路,得写上几千行“步态规划算法”,就跟告诉它左腿抬多高、右腿迈多远一样,一步都不能出差错。
波士顿动力那帮机器人,真是练出来的,跑跑跳跳的,挺炫酷的。不过啊,就是个毛病:只能在提前安排好的场景里干活。地上有坑?没事,提前编好脚本,否则就摔。光线太暗,看不清路?没预想到,还是会摔。
后来他们又搞出了个“传感器融合”技术,给机器人装上激光雷达、IMU惯性测量单元、力传感器,等于给它们配上了一堆“眼睛”和“触觉”。可结果呢,成本一下子就蹭蹭上涨,维护也变得特别麻烦。
在工厂这样复杂的环境里,嘎嘎机器的噪声、障碍物啥的,传感器一碰上就懵了,根本用不顺手。
就在大家还在拼命研究编程和传感器的时候,科技圈的风向早就换了,2017年Transformer架构一出,AlphaGo又不是请人教,自己琢磨出了打法,轻轻松松就打败了柯洁。
在2021年,有个叫Cassie的双足机器人出现在大家面前,没头没上半身,光两条像鸵鸟一样的腿,但是它有20个自由度,全靠一个神经网络策略模型自己学习走路的技能。
特斯拉更是走了一条厉害的路子,直接采用“纯视觉感知加端到端神经网络”,简单点说,它不去跟机器人讨论“具体怎么走”这类问题,而是给它输入海量的现实行走数据,让AI自己去领会、学习。
碰到陷阱得绕过去,遇到坡就爬上去,这样慢慢就能学会应付各种状况了。其实这个办法和特斯拉自动驾驶FSD差不多,都是靠大量数据让AI自己不断提升、进化。
这就是所谓的技术“代际差”。过去是人类教机器人干活,现在却变成机器人自己学习怎么做。美国有家叫FigureAI的公司,它们给机器人接上了OpenAI的语言模型,训练只用了十个小时左右,机器人就能听懂指令,还能自己操作咖啡机了。
为啥车企们现在都扎堆做机器人?
车企搞机器人可不是跟风凑热闹,关键在于“技术互通,市场还能更大”。汽车里的感知、规划和决策、控制这些技术,跟机器人基本是一回事,供应链还能共享。就像不用从零开始,直接就能上手,效率高得很。
就像前几天火得不行的小鹏机器人,刚开始不少人都在猜:“这走路也太像人啦,是不是有人穿着机器人外套冒充的?”结果拆开一看,才知道真是机器人。其实也好理解,车企在机械控制和运动算法上的功底,转用到机器人上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机器人市场的前景可真吸引人,预计到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市场价值能达到63.39亿元;到2030年,这个数还会冲破640亿元;到了2035年,则可能超越4000亿元。而中国在其中的份额也相当可观,有望拿下全球一半的市场份额。这样一大块蛋糕,谁不想分一杯羹?
最让人觉得有趣的,还是马斯克的安排。11月7日清晨,特斯拉的股东大会通过了公司史上最高的CEO薪酬方案。总共4.23亿股被分成12次解锁,每完成一个阶段的目标,就能领取一部分。这操作,真是让人佩服。
第一轮的任务是把市值从1.5万亿拉升到2万亿,还得卖出1150万辆新车,最终目标是让市值飙到8.5万亿,同时还要交付2000万辆汽车、100万辆Robotaxi、1000万份FSD订阅,以及100万台Optimus机器人。
不少人都盯着“万亿薪酬”这个数,觉得马斯克就是为了赚钱,其实并不是这样,他真正追求的,是把自己持有的股份从13%提高到25%,争取掌握特斯拉的绝对话语权。
为什么一定要掌控呢?在他看来,机器人可不只是汽车业务的“配角”,而是让“地球上每个人都变得更富裕”的核心所在。
马斯克说机器人能帮大家解决贫困的问题,还能带来比人类更好的医疗服务,听着挺玄的,但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
如果机器人能取代大部分重复性的工作,那生产力肯定会猛涨,带来的财富也会更多,贫困的问题自然会逐渐减轻。
在医疗方面,机器人凭借着超高的精准操作和庞大的数据储备,可以提前察觉疾病,完成更加精准的手术,还能根据每个人的基因信息量身定制治疗方案。这比目前的医疗水平强得多,意味着未来的医疗会有大飞跃。所以说,马斯克赌的可不只是汽车,而是由机器人引领的下一个时代。
中国企业还有机会吗?
当然有,而且机会还挺大的。说到特斯拉的优势,那真是难以动摇的,它在设计Optimus机器人时,就专注于实现“大规模量产”。
别的公司开发一个机器人,可能得用二三十种不同型号的驱动器,但特斯拉就直接缩到六种,腿部的零件也实现了“通用化”。连接大腿和小腿的零件,跟连接躯干和大腿的零件长得一模一样,这样一来,能省下不少不同的零件,流程也变得更简洁。
更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自己有个工厂,这算是机器人“天生的实习场”了。如今,工厂里已经有上千台擎天柱在“工作”,每天24小时跑腿,专门带访客转转,一边干劲十足,一边还在积累真实环境下的场景数据。
数据越丰富,AI模型就越能变得聪明,机器人也就越实用,销量自然会拉起来,再加上能积累更多信息,形成一个越转越快的“飞轮”,这个可不是哪几家短时间内能搞得来的。
还有个更厉害的地方:Optimus机器人用的是一套统一的神经网络,还能共享虚拟空间,意思就是说,只要一台Optimus掌握了啥技能,比如会开咖啡机、搬东西,十万台Optimus一晚上就都能学会,知识传递得飞快,更新换代就像火箭一样快。
不过,中国企业也有自己拿手的绝招,比如供应链方面,比如说,特斯拉Optimus的核心部件有40%来自中国供应商,这也展现出咱们在硬件制造方面的实力一点都不输。
再者呢,中国的工业场景可真丰富,从物流仓储到汽车制造,还有医疗护理,各方面的需求都不少,机器人一旦投入使用,能迅速适应各种场合,积累的这些场景数据,那可是宝贵的财富啊。
再说啊,中国供应链那庞大的规模优势,帮着机器人更快迈向“平价化”,这也是特斯拉打算在2026年推出2万美元的消费级机器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斯克自己都透露,未来人形机器人这个市场,基本会被特斯拉和中国企业把控,西方那些公司实力还不够强。这话听着有点大话,但也能看出他挺认可中国企业的实力的。
中国企业不用跟特斯拉死磕,专心把“量产、数据、场景适配”这三件事做好就行了。比如说,为了满足本土工厂的需求,可以开发专门的“任务包”让机器人更快适应;再把成本压得更低一些,让更多企业和家庭都能用得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