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专访|J.D.Power调研,从 “品牌崇拜” 到 “品牌去魅”

上海车展专访|J.D.Power调研,从 “品牌崇拜” 到 “品牌去魅”-有驾

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其中,汽车国内销量达2557.7 万辆,同比增长1.6%,虽然增量放缓,但是消费者用车的需求一直都在,而年轻用户的消费需求尤为旺盛。所以,抓住年轻一代的消费心理就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对于这一点,权威调查机构J.D.Power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上海车展期间,J.D. Power中国区定制调研事业部总经理袁嘉颖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上海车展专访|J.D.Power调研,从 “品牌崇拜” 到 “品牌去魅”-有驾

J.D. Power中国区定制调研事业部总经理袁嘉颖

Q:近年来,用户在购车偏好上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比如汽车动力类型、品牌倾向等。



A:首先说说能源类型,5年前买车先是看品牌、然后是设计、性能等方面。客户买车先有一个预算,然后选定一个品牌,继而去看车。现在不太一样了,有了预算以后,不会先看品牌,而是看能源类型,我到底是要买新能源车还是油车,年轻人买车把品牌已经排到很后面了。这几年最大的变化就是能源类型的变化。2024年,大概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在40%,今年我们的数据表明,60%的客户会去买新能源车。而在新能源车型中的动力类型也会发生改变,前几年都以纯电为主,选择插电和增程的用户很少,去年选择插电和增程的一下子就增长了大约70%。所以用户对于新能源车是有一些里程焦虑的,我们认为在未来3~5年,增程和插电是新能源车主要的能源类型,能源类型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购车考虑因素。其次来说说品牌,有一个说法叫做“品牌去魅化”。70后或者80后对品牌是有一个光环在那里的,比如奔驰、宝马这些品牌就是中产精英的标配,城市白领多半会选择大众、通用这些品牌。年轻人特别是00后,他们是在车轮上长大的,对品牌没有概念,奔驰、宝马在他们看来意味着落后或者是“老派”的代名词。

Q:智能化功能在购车决策中的权重如何?哪些功能最受关注?



A:智能化是趋势,但智能化并不局限于智舱,其实在2025年我们看到的一个趋势就是智驾的变化,自从去年小鹏MONA M03把智驾的价格打到15万级之后,车企开始卷智驾的智能化,2025开年,比亚迪和吉利把智驾门槛下放到10万级。所以,2025年一整年,智驾是一个持续的热点。

Q:消费者对新车的需求是否出现了转变?比如更注重智驾或者性价比?



A:他们希望自己的车有一点社交属性,品牌方需要挖掘一些深层次的需求,就以智驾这个配置来举例,比如车主的朋友坐在车里,车主告诉他的朋友,我这辆车有智驾,这样能给到车主一定的情绪价值。所以说,车在年轻人眼中不仅是代步工具,它还得具备一定的社交属性。关于配置与价格的问题,以前买车可能更关注的是性价比,同样的价格下我要有更多的配置,而现在更多的是质价比的概念,这个技术本身是不是有品质、有格调,然后性能上是否卓越,这才是消费者比较关注的。年轻一代的中国消费者,他们眼界开了,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什么是有质感的东西,什么是值得拥有的东西,这就体现在需求上,就是要选择一辆更有品质的车,而不是一个同样价格下堆更多配置的车,品牌方需要思考的不是配置堆得越多越好,而是真正去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这才最重要。

上海车展专访|J.D.Power调研,从 “品牌崇拜” 到 “品牌去魅”-有驾

Q:您如何看待近几年“价格战”对新能源市场的影响?

A:打响价格战第一枪的应该是特斯拉,随后是比亚迪,然后各个主机厂开始跟进,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肯定是好事,站在行业角度,它变相刺激了整体销量,站在车企的角度,对他们来说其实是一个机会,他们可以整合供应链,优化供应链成本的管理。不过有人也开始担心汽车的质量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我们认为有些品牌因为在价格战之前的质量其实已经有一些冗余,所以当价格战来临之后,虽然降低了一些标准,但是底线还是会坚守。归根结底,新车的质量还是要用时间来检验。

Q:线上传播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有多大?4S店的角色是否在弱化?直营店模式是否是未来主流的销售模式。

A:之前,消费者反馈他们得到的新车信息是杂乱的,是没有结构性的,也可能是因为网络上有太多水军,而大部分消费者是无法去区分哪些是水军,哪些对他们来说是有用的信息,所以即使他们上网去看这些信息,花很长时间,也不能快速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这两年不一样了,相较于之前消费者关注垂类媒体和论坛,现在更多的会关注短视频平台或者专业博主的测评。还有,我们发现,因购车而上网或者花费在选车的时间也缩短了,相较于之前汽车价格的不透明,现在很多的汽车销售模式变成了直营,对于消费者来说就省心了。以前消费者认准一辆车型,他可能还会担心A店和B店的价格会不一样。现在是厂家担心,因为消费者买车会有一个购车名单,以前是4~6辆备选,现在在购车名单之内的只有1~3辆了。竞争对手增多了,最后进入决赛圈的选手反而变少了,竞争能不激烈嘛。

Q:年轻消费者与传统购车群体在需求上有何本质差异?



A:年轻人对车并不陌生,他们看的车更多,这样的特性也决定了需求上的本质差异,以前的老一辈是务实的,注重车辆的功能性,他们会更关注一辆车行驶方面的特性或者相关参数,而年轻人更关注的点是一辆车的社交感,讲的是体验感,他们需要一个社交空间,比如说车辆的一键狂暴模式、K歌模式、一键躺平模式,这些都是他们的个性化表达,汽车从以前的纯工具化到现在更注重场景化的体验。消费者需要与车互动,与车上的所有人互动,而这些功能,往往合资品牌或者豪华品牌能给到用户的相对来说就比较有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