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七次闯关终圆梦,奇瑞港股上市,油电并进成最大依仗

今年9月25日,港股市场迎来了一位“老将”的登场——奇瑞汽车终于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你没看错,就是那个从1997年就开始造车、曾被称为“国民神车”缔造者的奇瑞。这一幕,像极了电影里的经典桥段:主角历经21年七次冲击IPO,屡败屡战,终于在众人以为他要放弃时,站上了领奖台。以30.75港元/股的发行价,募资91.4亿港元,市值一度冲破1800亿港元,这个数字不仅超过了小鹏,也紧追吉利和理想。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逆袭”的味道?但问题是:一个燃油车起家、新能源转型稍慢的传统车企,凭什么在资本市场上赢得如此青睐

别急,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汽车行业的车评人,我也曾怀疑过。毕竟,现在的资本市场更偏爱“故事”——谁讲得好、谁跑得快,谁就能拿到高估值。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早就抢滩登陆,而奇瑞却像个“迟到的学生”,直到今天才交上答卷。可当我翻完它的招股书、销量数据和产品布局后,我突然意识到:奇瑞的底气,或许不在“讲得多好”,而在“干得多稳”

21年七次闯关终圆梦,奇瑞港股上市,油电并进成最大依仗-有驾

先看产品力。你可能不知道,今年上半年,奇瑞集团卖出了超过126万辆车,同比增长14.5%,其中新能源销量接近36万辆,同比暴涨98.6%。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它不仅没被时代甩下,反而在新能源赛道上踩下了油门。更关键的是,奇瑞并没有像某些品牌那样“孤注一掷”,而是选择了“油电并行”的双轨战略。燃油车依然是基本盘,贡献了超过400亿元的营收;而新能源业务也已突破180亿元,混动和纯电都在稳步增长。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模式,让它在市场波动中更具韧性。你说,这算不算一种“反脆弱”的智慧?

再看技术布局。很多人说奇瑞“新能源含量”不够高,2024年新能源渗透率才22.41%,确实比不上比亚迪动辄50%以上的比例。但别忘了,奇瑞的新能源不是靠单一品牌打天下,而是“多点开花”——星途主打高端智能,iCAR瞄准年轻极客,智界则与华为深度合作,走“智驾+豪华”路线。尤其是智界S7和R7,虽然目前销量还没完全爆发,但技术底子不差:全栈自研的鲲鹏动力、800V高压平台、华为ADS 3.0高阶智驾,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硬货。它缺的不是技术,而是时间和市场认知的积累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它跟那些已经跑在前面的新势力比,到底差在哪?我们不妨拿它跟小鹏和理想做个对比。小鹏的优势在于智能化,尤其是城市NGP和自动泊车,用户体验确实领先。但它的问题是品牌定位有些摇摆,从“科技先锋”到“家庭用车”,用户画像不够清晰。理想呢?“奶爸车”人设牢牢抓住家庭用户,增程技术解决了续航焦虑,但纯电布局相对保守,未来面临政策风险。而奇瑞呢?它的优势恰恰在于“不极端”——没有盲目All in纯电,也没有死守燃油,而是用混动作为过渡,稳步推进。这种“稳扎稳打”的风格,可能不够性感,但足够安全。

21年七次闯关终圆梦,奇瑞港股上市,油电并进成最大依仗-有驾

更让人意外的是它的全球化布局。你知道吗?奇瑞已经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在俄罗斯、巴西、中东、东南亚,奇瑞的瑞虎系列可是“街车”级别的存在。这种海外渠道和品牌认知的积累,是很多新势力花再多钱也买不来的。而这次IPO募集的资金,很大一部分将用于全球化扩张和新能源产品矩阵的完善。换句话说,奇瑞不是在“从零开始”,而是在“加速奔跑”

当然,挑战也摆在眼前。比如,它的高端化之路还不够顺畅。智界R7和S7加起来月销还没破2000辆,而理想L系列随便一款都能月销过万。为什么?品牌力、服务网络、用户运营,这些软实力,奇瑞确实还有提升空间。一个品牌从“性价比”走向“高价值”,从来不是靠几款车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时间、耐心和持续的投入。

但话说回来,谁又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呢?奇瑞用21年的坚持告诉我们: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它不需要成为下一个特斯拉,也不必复制蔚来的“用户社区”模式。它只需要做好一件事——造出让老百姓买得起、开得住、信得过的车。而这,恰恰是它最擅长的。

21年七次闯关终圆梦,奇瑞港股上市,油电并进成最大依仗-有驾

所以,当你在街头看到一辆瑞虎、一辆艾瑞泽,或者一辆崭新的智界时,别再觉得它“土”或“老派”。它背后是一家历经风雨、终于站上资本舞台的传统车企的倔强与坚持。它可能不够炫酷,但足够踏实;它可能跑得不快,但从不放弃。

21年七次闯关终圆梦,奇瑞港股上市,油电并进成最大依仗-有驾

最后,我想留一个问题给你:在这个追求“颠覆”和“爆红”的时代,我们是不是也需要一种“慢下来”的力量——一种不靠风口也能前行的底气?奇瑞的上市,或许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回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