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敲警钟 中国车企别膨胀
聚光灯下。罗永浩的播客间。何小鹏摩挲着茶杯边缘。语速平缓却字字炸雷——
“很多车企被捧得太高。满分100分。我们自认60分的领域。国际巨头眼里只有20分。”
十年前的中国车企。缩着脖子走路。连发动机都要逆向研发。现在呢?
新势力们把屏幕塞满驾驶舱。激光雷达当标配。就敢对标百年品牌。
何小鹏摇头。这自信。有毒。
一、数据背后的幻觉
看看这些数字。多耀眼:
小鹏第二季度营收182.7亿。同比飙升125.3%。交付量10万台。241.6%的增幅。
比亚迪泰国工厂16个月建成。让当地电动车产量从千辆飙到5.8万辆。
中国汽车出口去年491万辆。全球第一。今年前十个月又逼近500万大关。
但何小鹏在播客间冷笑。
“月销几千台时我请骨干吃饭。说四季度会好。结果30%的人起身离开”。
淘汰赛才刚开始。他预言:五年后活下来的车企。不超过5家。
二、真正的战场在售后暗巷
凌晨三点。德国慕尼黑郊区。
某中国电动车的电池突然报错。车主拨打24小时救援电话。听筒传来中文语音菜单。
——这种场景。何小鹏看得透亮:
“全球化能力。服务能力。我们才刚起步”。
当北京现代与京东养车联手铺设快修网络。
当比亚迪在热带雨林测试电池热管理。
中国车企开始明白:
4S店的咖啡机再高级。抵不过墨西哥维修站的一把扳手。
三、生死时速的五年
罗永浩抛来致命一问:“谁提前拿到船票了?”
何小鹏的茶杯停在半空:“没有。一家都没有”。
看看这些生死线:
•产能门槛从10万飙到40万辆
•存活标准变成千万级销量
•自动驾驶正冲向L4。有人车与无人车将共存
而欧洲人用《新电池法》筑墙。美国拿关税当盾牌。
技术?只是入场券。
生态战争。刚刚鸣枪。
泰国工厂的机械臂在运转。巴西研发中心的代码在闪烁。
何小鹏望向窗外。
十年自卑。三年膨胀。该降温了。
全球化的王座上。从来不缺摔死的流星。
活下去的秘密。写在慕尼黑郊区的救援电话里。
写在墨西哥技师的扳手上。
更写在——
那些撕掉“迷之自信”标签的勇气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