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不用踩踏板就能停车的"黑科技"要被限制了!7月7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新国标引爆热议。这份将于2026年实施的新规明确规定:车辆不得在默认状态下通过松开油门实现完全刹停,必须踩制动踏板才能停车。这意味着争议多年的单踏板模式迎来转折点,新能源车的驾驶习惯或将迎来颠覆性改变。
单踏板模式为何引发安全争议
所谓单踏板模式,是新能源汽车特有的动能回收技术。驾驶员只需操控加速踏板,松开时车辆会自动减速甚至完全停止。特斯拉等品牌将其作为核心卖点,宣称能提升续航里程15%-20%。但这项技术长期面临两大争议:一是与传统驾驶习惯冲突,紧急情况下驾驶员可能误将油门当刹车;二是减速时不亮刹车灯,极易导致追尾事故。
2021年上海某特斯拉车主在车库"刹不住车"撞墙事件,2022年广东潮州特斯拉疑似失控致2死3伤事故,都将单踏板模式推上风口浪尖。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统计显示,使用单踏板模式的车辆投诉率是传统车辆的3.2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碰撞测试也发现,单踏板模式下驾驶员的制动反应时间平均延长0.5秒。
新规并非一刀切禁止 赋予用户选择权
值得关注的是,新规并未彻底封杀单踏板模式,而是采取更科学的管制策略。根据标准要求:2026年1月1日起,所有新车型必须将传统制动设为默认模式,单踏板功能需用户手动开启;每次启动车辆后自动恢复默认状态;使用单踏板模式时需持续亮起提示灯;动能回收减速度超1.3米/秒²必须点亮刹车灯。
这种设计既保留了技术优势,又规避了安全隐患。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王震坡指出:"新规在安全与创新间找到平衡点,符合国际主流做法。欧盟早在2019年就要求单踏板模式必须可关闭,美国也规定减速度超0.7G需亮刹车灯。"
车企面临技术升级 deadline倒计时
新标准给车企留出18个月缓冲期,但转型压力已然显现。目前特斯拉、比亚迪、小鹏等品牌的部分车型都提供强动能回收选项。据不完全统计,市场上约37%在售新能源车支持单踏板模式。这些车企需在2026年前完成三项调整:修改默认制动逻辑、增加模式切换功能、优化刹车灯触发机制。
业内专家预测,新规可能加速线控制动技术的普及。博世中国副总裁徐大全表示:"解耦式制动系统将成为主流,既能满足法规要求,又可保留能量回收效率。"这种技术通过电子信号控制制动力分配,理论上能兼顾安全性与续航表现。
消费者需要注意这些变化
对于普通车主而言,新规实施后将经历三个阶段过渡期:2024-2025年购车需主动询问制动模式设置;2026年起新车默认取消单踏板,但可手动开启;2027年所有在售车型必须达标。长期使用单踏板模式的驾驶员需重新适应传统制动,尤其是拥堵路况下的脚部操作频率会增加。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建议消费者:"选购新能源车时,应将制动系统安全性放在与续航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提醒老车主,过度依赖单踏板模式可能弱化应急制动能力,建议提前进行适应性训练。
这场围绕单踏板模式的变革,本质是技术创新与安全底线博弈的典型案例。新国标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监管进入精细化阶段,既要拥抱技术进步,更要守住生命红线。正如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强调的:"任何汽车技术的进化,都必须以保障公共安全为前提。"未来,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类似的权衡与规范还将持续出现,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提升,永远是行车安全最坚实的防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