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啊,瞧着那琳琅满目的电车、骚气的座舱和故作老成的自动驾驶,你有没有一种错觉,这哪是车展,分明是大型数码新品发布会嘛?车,似乎正逐渐褪去它原有的模样。
这几年,大伙儿对汽车的认知,那真是坐上了窜天猴。过去,评判一台车好不好,无非是看牌子响不响、排量大不大、油耗省不省。现如今呢?里程焦虑、补能速度、智联空间、自驾辅助… 一堆新名词,搅得人一头雾水。
你说这电动爹,纸面续航是上去了,但时不时就“抛锚”的新闻,也让人心头一紧。充电桩是多了,可排队“续命”的窘境,想想都头疼。800V高压快充听着挺唬人,真能一劳永逸吗?恐怕还得观望观望。
固态电池确实是香饽饽,能量密度喜人,安全性也更高一筹。但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也好,比亚迪的“刀片电池2.0”也罢,离真正铺货上市,恐怕还得等等。毕竟,技术破局是添彩,能不能真正落地,还得看成本、看良率,这俩才是硬道理。
再说说这智能座舱,各种炫彩夺目的屏幕、五花八门的功能,的确能抓住眼球。但有多少是真正管用的呢?开车是为了稳妥,不是为了打游戏、追剧。那些所谓的“AI管家”,真能揣摩你的心思吗?还是只是在机械地照本宣科?
自动驾驶,更是个让人又爱又惧的玩意儿。L3级自动驾驶听着挺玄乎,但真敢把身家性命托付给它吗?华为ADS 3.0的确硬核,但中国首张“有条件自动驾驶”牌照,也露怯了它的局限性。Robotaxi是个好棋,但成本、安全、规章… 还有很多坎儿要迈。
话说回来,车企们铆足了劲儿搞技术革新,说到底是为了啥?真的是为了提升用户体感吗?还是为了在白热化的市场厮杀中先拔头筹?又或者,只是为了迎合资本市场的偏好,编织一个更诱人的故事?
见仁见智,各有各的说法。车企有车企的盘算,消费者有消费者的诉求。但有一条是铁律,那就是技术精进,终归要服务于人。如果技术只是为了卖弄,为了博眼球,那终将沦为一场闹剧。
当然,也不能抹杀技术蝶变带来的裨益。电动车确实更绿色环保,智联空间确实更便捷省心,自驾辅助确实能腾出手脚。但关键在于,如何拿捏技术与人的分寸,如何让技术真正成为提高生活质感的助手,而不是成为新的累赘。
当我们一味地将原因归咎于“技术尚不成熟”时,是否忽视了背后更为深邃的社会结构性症结?比如,充电基建的滞后、自动驾驶相关法规的缺位、以及消费者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等等。
单说2025年中国充电桩保有量预计达到1200万台,其中超充桩占比超过25%这事儿,就足以说明充电桩建设的刻不容缓。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汽车行业的技术革命,不仅仅是车企的军备竞赛,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次大考。如何接招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如何搭建一个更智能、更便捷、更安全的出行生态,这需要官家、商家、百姓齐心协力。
正如上海车展上那些耀眼的新车一样,未来的汽车行业,也需要更多的创想、更多的合作、更多的反思。兴许,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拥抱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而这个未来,不应该是冷冰冰的科技堆砌,而是饱含人文情怀的暖心旅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