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神话破灭?工信部明确要求禁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宣传语

您是否想过,当您开启"自动驾驶"功能时,方向盘后真的不需要人了吗?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屡屡爆出自动驾驶事故,而在美国却依旧大张旗鼓宣传"Full Self-Driving"功能,这背后的标准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中美监管思路大不同

中国工信部最新发布的《通知》明确要求车企禁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宣传用语,强制使用"辅助驾驶"标准术语。而美国NHTSA仅仅要求特斯拉在小字说明中标注"需要驾驶员全程监管",允许其继续使用具有误导性的"全自动驾驶"命名。

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上。在中国,任何开启辅助驾驶功能时发生的事故,车企都需承担相应责任;而美国法律更倾向于将责任归咎于驾驶员的疏忽。正是这种责任划分的根本区别,倒逼中国车企在技术验证上更为谨慎。

技术限制背后的安全逻辑

中国新规提出了多项具体技术限制:强制人脸识别确保驾驶员专注、禁止座椅平躺设计、限制OTA升级频率。这些看似严苛的规定,实则针对的都是已发生事故中的致命漏洞。

以频繁OTA为例,特斯拉在美国通过不断升级来"修补"自动驾驶缺陷的做法,在中国新规下将面临严格审查。中国监管部门要求"验证充分再上车",实质上是将安全防线前置,避免消费者成为"小白鼠"。

标准之争的本质是安全观之争

美国标准更侧重技术创新空间,而中国标准则优先考虑系统性安全。这种差异在数据安全领域尤为明显:中国要求智能驾驶数据必须存储在境内,美国则至今未有明确立法。

华为智能驾驶负责人曾坦言:"在中国做自动驾驶,首先要过安全伦理这一关。"这句话道出了中国标准的底层逻辑——技术必须为人服务,而不是让人为技术试错。

智能驾驶不是科技巨头的竞技场,而是关乎每位道路使用者生命安全的严肃命题。当特斯拉在美国继续其激进的技术路线时,中国的"强监管"模式或许能为全球智能驾驶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能——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永远应该选择后者。毕竟,没有什么"高科技"值得以生命为代价去验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