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首亏18亿,押错技术痛失华为,迟补救难翻身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让很多人都挺感慨的。

咱们华南地区最大的汽车企业,广汽集团,一家上市二十年、以前每年都能赚上百亿的大公司,突然公布了一个消息,说今年上半年预计要亏损,而且一亏就是18亿到26个亿。

这可是它上市以来头一回出现半年度亏损,可以说是破了天荒了。

这消息一出来,大家就议论纷纷,这到底是怎么了?

广汽首亏18亿,押错技术痛失华为,迟补救难翻身-有驾

一个这么大的企业,怎么突然就不行了?

更让人觉得事情严重的是,广汽的董事长冯兴亚,在公开场合直接承认,是他们自己“犯了错”。

这就更让人好奇了,他们到底错在哪了,能让一个曾经稳坐钓鱼台的巨头,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咱们得先从一个最关键的决策说起,那就是在新能源车的技术路线上,广汽下了一步可以说是悔青肠子的“错棋”。

几年前,当新能源汽车刚刚开始在国内火起来的时候,摆在所有车企面前的路其实有好几条,有搞纯电动车的,有搞插电混动车的,还有一种叫增程式的。

当时广汽的管理层是怎么想的呢?

他们觉得,插电混动和增程这种既能用油又能用电的模式,只是一个暂时的过渡方案,不够先进,未来肯定百分之百是纯电动车的天下。

基于这个判断,广汽下了一个非常大的赌注,把公司的主要资源和精力,全都押宝在了纯电动这条路上。

他们倾力打造的自主品牌埃安,旗下所有的车型,从高到低,无一例外,全都是纯电动车。

这个决定在当时听起来,好像很有远见,想一步到位,直接抢占未来的制高点。

但是,市场的真实反应却给广汽上了一堂残酷的课。

就在广汽一门心思搞纯电的这几年里,国内的消费者用真金白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们看看其他车企,比亚迪就靠着它的DM-i插电混动技术,解决了很多人想买新能源车又怕跑长途没地方充电的“里程焦虑”,一下子就把销量做到了全球第一。

广汽首亏18亿,押错技术痛失华为,迟补救难翻身-有驾

而理想汽车呢,更是凭借着一度被很多人看不起的增程式技术,在高端家庭用车市场里站稳了脚跟,赚得盆满钵满。

现实情况是,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一辆既能在市区用电省钱,又能长途加油没顾虑的混动车,才是现阶段最实用、最安心的选择。

等广汽反应过来的时候,混动车型已经占据了新能源市场的半壁江山。

这时候,广汽董事长才公开表示“追悔莫及”,但市场机会可不会等人。

直到今年,广汽才急急忙忙地调整方向,说要赶紧推出增程和插电混动车型,第一款用来“补救”的车型昊铂HL增程版,也快要上市了。

可问题是,现在的混动车市场,早已经不是一片蓝海,而是杀得眼红的“血海”。

比亚迪、理想这些品牌,早已在消费者心里扎下了根。

广汽作为一个迟到者,想靠一款新产品就从这个拥挤的赛道里分一杯羹,那个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说在技术路线上的判断失误,是广汽犯的第一个大错,那么,错过了和华为的深度合作,就是第二个让他们追悔的决策。

这件事要说回2019年。

那个时候,华为刚刚开始要把自己的智能技术应用到汽车上,正在四处寻找汽车企业合作。

当华为找到广汽的时候,据说是广汽方面觉得华为提出的合作条件太苛刻,要价太高,还想掌握汽车的“灵魂”,也就是最核心的智能系统。

广汽作为一家大国企,有自己的骄傲和考量,不愿意把主导权交给一个外部的科技公司,于是就拒绝了这次合作。

广汽看不上的机会,却被另一家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车企——赛力斯给抓住了。

广汽首亏18亿,押错技术痛失华为,迟补救难翻身-有驾

赛力斯当时可以说是毫无保留地拥抱了华为,双方深度捆绑,共同打造了后来的“问界”品牌。

之后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看到了。

问界M7、M9等车型一经推出,就成了市场上的爆款,订单接到手软。

到了今年上半年,问界品牌给赛力斯带来了超过30亿元的净利润,赛力斯的市值也一路飙升,甚至一度超过了广汽集团。

这个结果,对广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讽刺。

眼看着自己当初瞧不上的合作模式大获成功,广汽这才“浪子回头”,重新去找华为。

董事长冯兴亚还亲自带队去深圳拜访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最终促成了双方合作一个新品牌,叫“华望”。

但是,时过境迁,现在的华为早已不是几年前那个需要四处求合作的华为了。

它的智能汽车生态里已经有了问界、智界、享界等好几个“亲儿子”,还有阿维塔、岚图等一堆排队等着技术支持的合作伙伴。

华为的精力和最核心的资源是有限的,它会把多少好东西分给这个姗姗来迟的“华望”呢?

这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想复制问界的成功,恐怕是难上加难了。

战略上连续走了两步错棋,广汽家里原来的“顶梁柱”也开始不稳了。

广汽首亏18亿,押错技术痛失华为,迟补救难翻身-有驾

过去这么多年,广汽最让人羡慕的就是它手里的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这两个合资品牌,简直就是两台印钞机,每年稳定地贡献巨额利润,让广汽可以过得很滋润。

但是现在,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这两根“金大腿”正在变成“拖油瓶”。

原因很简单,它们的电动化转型实在是太慢了。

当国内的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已经玩出各种花样的时候,丰田的bZ系列、本田的极湃系列电动车,在市场上几乎没什么存在感,销量非常惨淡。

它们的主要销量和利润来源依然是燃油车,但在新能源车渗透率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燃油车的市场正在被不断压缩。

结果就是,这两个合资品牌的销量和利润都在大幅下滑,去年销量就掉了两成,今年上半年情况也不见好转。

曾经的利润奶牛,如今连自己都快保不住了。

合资品牌靠不住了,那广汽自己的自主品牌呢?

也有些“扶不起”的感觉。

被寄予厚望的埃安品牌,虽然去年卖了30万辆车,听起来数字还不错,但要看跟谁比。

比亚迪去年卖了300万辆,是埃安的十倍。

而且,埃安的车型主要集中在15万到30万这个竞争最激烈的价格区间,为了保住销量,只能打价格战,导致利润非常微薄,根本无法承担起为整个集团输血的重任。

另一个自主品牌广汽传祺,则更是陷入了销量困境,品牌形象也有些老化,难以吸引现在的年轻消费者。

一边是曾经的利润支柱合资品牌在倒退,另一边是寄予厚望的自主品牌撑不起大梁,再加上战略上的连续失误,广汽就这样陷入了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

现在,广汽正在努力“亡羊补牢”,补上混动的短板,拉上华为开拓高端市场,推出新产品抢占份额。

但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技术路线的调整需要时间,合作的效果有待市场检验,新产品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也是个未知数。

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新能源汽车时代,留给广汽试错和补救的时间,真的已经不多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