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老百姓过日子,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
说到“行”,这几年变化可真不小,以前出门招手拦个出租车,现在手机上点几下,网约车就到门口了,方便了不少。
可最近,一个更新鲜、也更让人心里五味杂陈的话题冒了出来:无人出租车。
就是那种车里没有司机,全靠电脑自己开的车。
听着是不是挺科幻的?
有人说这是大势所趋,以后打车能便宜得跟坐公交一样;也有人忧心忡忡,说这玩意儿一普及,那全国上千万开网约车的师傅们可怎么办?
他们的饭碗要是被机器抢了,这可是个天大的事儿。
那么,这无人出租车,在中国到底该不该推?
这事儿,咱们得里里外外、仔仔细细地说道说道。
先看看这无人出租车到底有多大吸引力。
咱们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概念,就看实实在在的票子。
在美国,有人做了个对比,同样一段十几公里的路,坐优步(Uber)得花差不多30美元,但换成特斯拉的无人驾驶服务,居然10美元都不到,一下子省了三分之二。
要是路程短一点,那差得更多,简直就是“白菜价”。
这笔账算下来,谁都看得明白,无人出租车最大的好处,就是把最贵的人工成本给省了。
车子不用吃饭、不用睡觉、不用交五险一金,只要有电就能一天24小时连轴转,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放到咱们中国,现在打车虽然比美国便宜多了,但对天天通勤的上班族来说,一个月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有专家估计,等无人出租车技术成熟、规模铺开以后,每公里的成本能降到五毛钱以下。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你从市中心到郊区,几十公里的路,可能就花个十几块钱。
这种诱惑,对于追求生活性价比的普通人来说,实在是太大了。
除了省钱,它还能解决另一个大城市通病——堵车。
相信每个在大城市生活过的人,都体验过早晚高峰被堵在路上动弹不得的绝望。
看着计价器上的数字一个劲儿地跳,心里比车还堵。
无人驾驶的美妙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一个凭感觉开车的司机,而是一个由超级电脑统一指挥的智能交通网络。
你可以想象一下,满大街的汽车都在互相“聊天”,彼此知道对方要去哪、下一步要怎么走。
到了十字路口,它们能像一群训练有素的鱼群一样,精确计算,井然有序地快速通过,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你抢我让,稍微一个不留神就堵成一锅粥。
有研究说,这种智能协同的模式,能让城市拥堵时间减少30%以上。
这意味着我们每天能省下大量宝贵的时间,整个城市的运行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所以你看,无论是从个人腰包还是从社会效率的角度看,推广无人出租车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
这股技术进步的浪潮,好像谁也拦不住。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
当我们为未来的便捷和便宜欢呼时,有一个群体的身影我们绝对不能忽视,那就是现在正握着方向盘,靠一单一单接送乘客养家糊口的网约车司机们。
他们的现状,其实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现在开网约车的人越来越多,车比乘客还多,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很多司机师傅都说,现在一天不如一天,以前一天能跑个十五六单,现在能接上四五单就算不错了。
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空跑,烧着油(或者电),磨损着车,就是等不来订单。
在深圳那样的地方,有些司机师傅的收入从原来一天五六百块,掉到了四百块,甚至有人连续几个月一天连两百块都挣不到。
这点钱再刨去车子的贷款、保险、损耗,算下来不仅没赚钱,甚至还在往里贴钱。
这还只是人跟人之间的竞争。
如果无人出租车这个“超级选手”下场了呢?
那对司机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浩劫”。
有机构预测,如果无人出租车在市场上占到八成的份额,那么全国可能会有大约八百万的司机面临失业。
八百万,这可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这背后是八百万个家庭,关系到几千万人的生计和未来。
我们必须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些司机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们的文化水平可能不高,除了开车,也很难再找到其他合适的工作。
年轻人或许还有机会转行,去学习新技能,适应新岗位。
但那些开了半辈子车的老师傅们,他们该怎么办?
难道真的要让他们成为技术进步浪潮下,被无情拍在沙滩上的那群人吗?
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情冷暖的重大课题。
一个有温度的社会,绝不能只顾着往前飞奔,而不管那些被落下的人。
那么,问题走到了这里,似乎成了一个两难的死结。
一方面是无法抗拒的技术红利,一方面是可能引发的巨大社会阵痛。
难道我们真的要为了效率而牺牲掉一代人的饭碗吗?
其实,事情也并非如此绝对。
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向来擅长在看似矛盾的局面中,找到一条兼顾各方的中庸之道。
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发展,而在于怎么发展。
与其堵住洪水,不如开渠引流,把技术的冲击力,转化为推动社会平稳转型的动力。
具体怎么做呢?
其实路子已经有人在探索了。
首先,就是不能让司机们“硬着陆”,要给他们搭好“梯子”,帮他们实现“技能平移”。
比如说,无人车虽然不需要司机在车里,但它需要大量的“云端驾驶员”。
当车辆遇到一些极端天气或者复杂的突发状况,电脑处理不了的时候,就需要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在后方的监控中心里,像打游戏一样远程接管车辆,帮助它脱离困境。
你看,这不就把开车的技能,升级成了更具科技感的“远程操控”技能了吗?
再比如,无人车是高度精密的仪器,坏了得有人修,日常得有人保养吧?
一个上千辆无人车的车队,至少需要几十个专业的维修保养技师。
这又是一大批新的就业岗位。
还有,人工智能不是天生就那么聪明的,它需要不断地学习。
它每天跑在路上收集的海量数据,需要大量的人工去进行“标注”,告诉它哪种情况是行人,哪种情况是障碍物。
这个“数据标注员”的工作,也为很多人提供了新的就业可能。
政府和企业可以大力投入,组织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司机们从方向盘后,走到监控屏幕前、走到维修车间里,让他们在新的产业链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光有培训还不够,政策上也必须跟上,做好“缓冲垫”。
技术转型不能搞“休克疗法”,得一步一步来,给社会一个适应期。
比如在推广无人出租车的初期,可以先划定一些试点区域,比如先在城市30%的范围内运营,或者只在夜间人少的时候运营。
这样既能让新技术跑起来,收集数据,不断完善,也给传统网约车留下了足够的生存空间,让司机们有时间去学习、去转型,不至于一夜之间就丢了饭碗。
更长远来看,还有一个非常有远见的想法,就是开征“无人出租车产业税”。
无人车运营省下来的巨大利润,不能只让少数几家科技巨头独享。
政府可以从中收取一部分税,然后把这笔钱专门用作一个社会保障基金,定向地去补贴那些在转型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家庭,或者用来支持更大规模的再就业培训。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技术进步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财富通过税收的方式,又反过来帮助那些因技术进步而暂时受损的人,最终让整个社会都能分享到技术发展的红利。
这不仅是化解眼前危机的方法,更是为全世界都面临同样难题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中国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