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谁能想到,比亚迪今年上半年营收竟然把特斯拉甩在了身后?3713亿元的成绩单让人眼前一亮。海外市场火力全开,智能化和利润空间也不再是短板。这场“弯道超车”,到底藏着哪些门道?
正文
比亚迪这次是真的把对手逼到了墙角。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交出了同比增长23.3%的营收答卷,净利润更是上涨13.79%,创下历史新高。别光盯着数字,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全球新能源车产业链的大洗牌。
先说最吸睛的海外市场——今年前七个月,比亚迪出口超过55万辆,同比增长130%。你没看错,这个数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总量,还顺带在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巴西等地坐稳了新能源销冠的位置。产品线已经铺到112个国家和地区,今年冲击百万辆出口目标真不是吹牛。
这里面最值得琢磨的是盈利模式转变:过去中国品牌出海常常陷入价格战泥潭,但王传福一句“海外价格稳定,对公司盈利帮助大”点破玄机——比拼的不只是销量,更是定价权和品牌溢价能力。而且随着柬埔寨工厂奠基、匈牙利欧洲总部落地、自建船队运营,比亚迪正在悄悄织起自己的全球供应网。这些动作,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还增强了本地化生产能力,为应对欧盟17%反补贴税提前打好底子。
说到这里,有必要延伸一下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变化。从原材料采购、电池研发,到整车制造,再到物流配送,比亚迪都实现了垂直整合。不像传统汽车企业受制于外部供应商,一旦遇到政策或关税变动就容易被卡脖子。而自建船队、工厂布局,则让比亚迪在国际贸易摩擦中多了一层防护网,这也是很多同行学不来的硬实力。
回头看看国内市场,上半年214.6万辆的销售量,占据29.4%的国内新能源份额,全行业市占率提升至13.7%。但更有意思的是智驾技术突围,以往大家觉得国产品牌只能靠性价比,现在可不一样。今年8月11日数据显示,“天神之眼”智驾辅助系统车型保有量突破120万辆,让所谓高阶智能驾驶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台秦L智驾版只要7万多,海鸥智驾版甚至不到6万块钱,你还记得几年前自动驾驶还是豪华车专属吗?现在普通家庭买菜代步也能享受科技红利,说白了就是“科技平权”。
数据驱动下,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公里路况反馈回后台,不断优化算法体验。以前大家都说中国造车只会跟跑,现在这批自主品牌正用数据优势抢跑赛道。从长远来看,大规模用户基数+低成本普及,将成为国产智能汽车独有壁垒,而不是简单堆配置卖高价。
再聊聊研发投入这一块。今年309亿元砸进技术创新,同比增幅53%,营业收入占比达到8.3%。放眼A股,没有第二家敢这么玩儿。“超级e平台”、10C闪充电池、“云辇-M”控制系统,全栈自研线控转向……这些词听起来挺玄乎,其实核心逻辑很简单:谁掌握关键技术,谁就拥有未来话语权。不信你看,下半年还有海狮06、腾势N8L等新车型陆续上市,从10万元级一直覆盖到100万元区间,无论你预算多少,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可操作建议:
1)资产配置方面,如果想抓住新能源汽车板块机会,可以关注龙头企业如比亚迪,同时结合上下游电池材料(锂矿、电解液)、芯片供应商进行分散投资,把握产业链协同效应。
2)对于个人购车选择,可优先考虑具备自主研发智能驾驶功能的新车型,在享受科技便利同时,也规避因外包软件带来的安全隐患。
3)如果关注长期价值成长型投资,可重点考察企业研发投入与产出效率,用“每亿营收对应研发费用”和专利数量作为筛选指标,而非单纯追逐短期业绩爆发点。
认知误区揭示:“新能源汽车行业爆发=所有相关股票都会涨”。实际上,上游资源类公司(如锂矿)易受周期波动影响,并非每轮行情都同步上涨;而下游整车厂凭借渠道与品牌优势才是真正赢家,要区别对待别盲目抄作业。
结语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全球竞争,是不是只有那些敢于重金押注创新、本土化布局又懂得用数据武装产品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换做你的选择,会不会重新审视自己手里的那张购车或投资清单呢?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