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16“爷爷级”发动机,凭什么成为排放升级中的“钉子户”?老将未老,但终将谢幕

2025年,生态环境部表示将加快制定轻型车、重型车国七标准,氮氧化物限值比现行国六b再降低,颗粒物要求逼近欧洲水平。

消息一出,车企哀嚣一片,连2023年上市的新车都得紧急调整动力总成,可谁能想到,东风日产旗下多款车型如轩逸经典、骐达搭载的HR16发动机,这款2005年诞生、已服役近20年的“老古董”,竟仍在最新款车型上稳稳达标国六b,甚至被工程师私下称为“合规备胎”。

这台“爷爷级”发动机,到底藏着什么生存密码?

HR16“爷爷级”发动机,凭什么成为排放升级中的“钉子户”?老将未老,但终将谢幕-有驾

20年不淘汰!HR16凭什么成为排放升级中的“钉子户”?

2025年7月,在1.6L以下排量自然吸气机型中,HR16的合规改造成本仅为同级别新发动机的五分之一,约2000元每台,而大众EA211、丰田M15A等同代机型改造成本普遍超万元。

夸张的是,HR16的“零改造合规率”仅优化标定即可满足国六b高达八成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十台HR16里有八台只需要刷个程序就能通过最严格的排放检测,而其他发动机可能需要大动干戈更换硬件。

一台2005年设计的老发动机,为啥能“躺赢”2025年的排放大考?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2005年,日产为应对全球小型车市场尤其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对“低成本加高可靠性”的需求,推出HR16系列自然吸气发动机。

最初它只是台“经济适用型”机器,铸铁缸体、多点电喷、1.6L排量,目标就是省油耐用。

但谁也没想到,后续的每一次排放升级从国三到国四加OBD监测,国五加三元催化强化,国六b加颗粒捕捉器,HR16都能通过“小修小补”跟上节奏。

核心原因在于其“过度设计”的底层逻辑。

比如早期就预留了涡轮增压接口后来推出HR16DE Turbo版本,燃烧室形状经过空气动力学优化减少爆震概率,甚至缸体材质选择铸铁比铝合金更耐高温,适合长期高负荷标定。

这些“当时看似冗余”的设计,在后期排放越来越严时,反而成了“可改造空间大”的优势。

就像你买房子选了个大户型,后来要求每家都得有书房,你发现自己家正好有个储物间可以改,而小户型的邻居就只能搬家了。

HR16“爷爷级”发动机,凭什么成为排放升级中的“钉子户”?老将未老,但终将谢幕-有驾

HR16的“长寿基因”拆解:

哪些技术让它扛住了20年迭代?

没有涡轮没有混动,这台“老古董”的技术亮点到底在哪?

答案藏在细节里。

是燃烧系统“保守但可靠”,HR16采用传统歧管喷射后期涡轮版升级直喷,但燃烧室设计借鉴了日产GT-R的部分理念。

活塞顶部凹陷角度经过CFD仿真优化,确保混合气均匀分布,减少局部高温导致的氮氧化物生成。

相比一些为了追求热效率盲目压缩压缩比的机型比如某德系1.5T因压缩比过高导致低速早燃,HR16的压缩比始终控制在10比1左右自然吸气版,既保证动力又避免爆震风险。

轻量化与散热的平衡是HR16的独特之处。

虽然铸铁缸体比铝合金重,但它的热容大,能稳定地维持燃烧室温度,减少冷启动时的颗粒物排放。

国六b对冷启动阶段的污染控制极严,很多新发动机就栽在这个环节。

同时,HR16的机油循环系统设计了双通道滤清,能高效地拦截燃烧残留物,延长机油更换周期的同时降低积碳对排放的影响。

就像老式暖水瓶,虽然看起来笨重,但保温效果比现在的轻薄保温杯还好。

标定策略的“老司机经验”是HR16的杀手锏。

日产工程师在HR16的ECU标定上采用了“保守策略”,比如怠速转速比竞品高50转约750转每分,看似费油,实则保证了燃烧稳定性。

急加速时的喷油量控制线性,避免瞬时过量燃油导致的碳氢化合物飙升。

这些“经验主义”的标定,反而比一些依赖复杂算法的新机型适应严苛的排放测试工况比如国六b的“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测试RDE”。

就像老师傅包饺子,手法看起来简单,但每个褶子都恰到好处,机器包的虽然快但总是破皮。

HR16“爷爷级”发动机,凭什么成为排放升级中的“钉子户”?老将未老,但终将谢幕-有驾

为什么新发动机反而“干不过”老机器?

深层逻辑是什么?

新发动机技术先进,为啥合规反而难?

这个问题的答案让人意外。

以2023年某品牌推出的1.0T三缸增压发动机为例,为了将热效率做到高水平,采用了闭缸技术、可变排量机油泵等复杂系统,但这些设计在应对国六b的RDE测试时暴露短板。

闭缸状态下排气温度波动大,颗粒捕捉器容易堵塞,可变机油泵在低温环境下响应延迟,导致冷启动磨损加剧。

反观HR16,虽然没有这些“黑科技”,但其简单的结构意味着少的故障点。

数据能说明问题。

涡轮增压版HR16DDT的故障率至今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很多新机型上市两年就因“颗粒捕捉器再生频繁”“三元催化中毒”等问题被车主投诉。

深层的原因在于排放升级速度国一到国六b仅用15年远超发动机技术的迭代周期一款成熟发动机的标定优化通常需要5到8年。

新机型为了满足短期要求,不得不堆砌复杂配置,而HR16这种“慢工出细活”的老机器,反而因为基础扎实、可调整空间大,成了“合规成本最低”的选择。

就像盖房子,有人为了追求新潮用了很多高科技材料和复杂结构,结果地震来了反而容易出问题,而那些用传统砖瓦、结构简单的老房子虽然不够时髦,但抗震性能反而好。

HR16就是发动机界的“抗震老房子”,虽然没有花哨的功能,但胜在结实耐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汽车厂商也很现实,与其冒险用新技术可能翻车,不如选择久经考验的老将稳妥过关。

HR16“爷爷级”发动机,凭什么成为排放升级中的“钉子户”?老将未老,但终将谢幕-有驾

网友热议:

HR16是“经典”还是“落后产能”?

现在还买带HR16的车,到底是捡漏还是交智商税?

网友们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说“HR16都20年了,技术落后得像老人机,买它不如加钱上涡轮增压!”

看似有道理,但忽略了使用场景。

对于每年行驶1万公里内的家用用户,HR16的自然吸气特性无涡轮迟滞、维修成本低反而实用,且国六b合规意味着至少还能开8到10年。

就像买手机,不是人人都需要最新的旗舰机,老人机虽然功能简单,但对特定人群来说反而是最合适的选择。

也有网友质疑“日产故意不淘汰HR16,就是为了压低成本割韭菜!”

这个说法部分成立,但不够全面。

实际上,东风日产已在逐步用e-POWER混动替代HR16,预计到2025年将完成10款电驱化车型的投放,包括7款e-POWER车型和3款Zero Emission日产纯电车型。

但在10万级市场如轩逸经典,HR16仍是销量主力。

2025年上半年在该车型销量中占相当比例,说明消费者用钱包投票,在价格敏感区间,“可靠加合规”比“新技术噱头”重要。

汽车厂商也不是慈善机构,既然市场有需求,产品能合规,为什么要人为砍掉赚钱的产品线?

还有网友担心“未来排放标准严,HR16迟早要淘汰!”

这个预测基本正确。

短期内2026到2030年HR16可能通过加装高效的颗粒捕捉器继续合规,但长期看,随着纯电占比提升,它终将成为历史。

不过在此之前,它依然是过渡期最经济的选择之一。

就像胶卷相机被数码相机淘汰,过程是渐进的,在数码技术还不够成熟的年代,胶卷依然有其价值。

HR16现在就处于这个“数码技术还不够完美”的阶段,虽然知道未来会被新能源替代,但在替代品还没有做到绝对优势之前,它仍有存在的合理性。

HR16“爷爷级”发动机,凭什么成为排放升级中的“钉子户”?老将未老,但终将谢幕-有驾

老将未老,但终将谢幕

HR16的“20年长青”并非偶然,它是特定时代需求经济性优先、工程师保守设计智慧留足冗余、以及排放渐进式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新能源崛起的今天,它或许不再是技术标杆,但在10万级燃油车市场,这台“老伙计”依然用扎实的可靠性和超低的合规成本,证明了自己“存在即合理”的价值。

从宏观的角度看,HR16的成功折射出汽车工业的发展规律,技术进步不是直线式的,有时候“新”未必等于“好”,“老”也未必意味着“落后”。

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如何平衡可靠性、经济性和合规性,是每个汽车厂商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HR16用20年的坚守给出了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在电动化浪潮下显得有些过时,但其背后的工程师智慧和商业逻辑依然值得后人借鉴。

当未来某天它彻底退出舞台时,留下的或许是一堂关于“技术迭代与实用主义平衡”的生动案例课。

就像那些陪伴我们多年的老物件,虽然最终会被新技术取代,但它们曾经的陪伴和可靠,足以在时光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HR16,这台从国三时代一路走到国六b的老将,即将在新能源的号角声中谢幕,但它的传奇故事,已经成为汽车工业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页。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