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汽车也早就从过去的奢侈品,变成了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代步工具。
车子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怎么养车、护车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车子只要能开,没亮故障灯,那就没毛病,该怎么跑还怎么跑。
尤其是新车买回来头几年,除了按时去换个机油,别的地方基本都不太上心。
可大家往往忽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那就是行驶里程达到5万公里左右的时候。
这5万公里,可以说是一道坎,是车辆从“青年期”迈向“中年期”的转折点。
很多潜在的问题和零部件的老化,都会在这个阶段集中显现。
如果在这个时候疏忽大意,为了省下一点小钱而忽略了必要的检查和更换,那将来可能就要花大钱去修车,甚至把车子直接送进大修厂,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咱们先从最直观、也是和安全最息息相关的部分说起——轮胎。
四个轮胎,是整台车唯一和地面接触的部分,承载着全车的重量,也关系到一家人的安全。
很多朋友判断轮胎该不该换,标准非常简单,就是看看花纹还在不在,只要没磨平,就觉得能继续用。
这种想法其实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国家的法规有明确标准,当轮胎花纹的沟槽深度磨损到低于1.6毫米的时候,就必须更换了。
这个1.6毫米不是随便定的,它是一条安全底线。
咱们自己在家就能简单检查,找一枚一块钱的硬币,把它竖着插到轮胎的沟槽里,如果连国徽图案下方的边缘都看不到了,那就说明花纹深度足够,还很安全。
反之,如果能清楚地看到那一圈边缘,就证明轮胎磨损得差不多了,您就得抓紧时间考虑更换了。
因为轮胎上的花纹,它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在雨天排水。
当车轮高速滚过积水的路面时,这些沟槽能迅速把水排开,保证胎面能紧紧抓住地面。
一旦花纹磨损到极限,排水能力就会急剧下降。
晴天干燥路面上可能感觉不明显,可一到下雨天,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车轮和路面之间会因为来不及排水而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车子就像踩在了一块湿滑的肥皂上,这就是非常危险的“水滑效应”。
这时候你打方向盘会感觉轻飘飘的,踩刹车车子也不怎么减速,车辆很容易失控,引发甩尾或者追尾事故。
有数据显示,严重磨损的轮胎在湿滑路面的刹车距离,比新胎要长出将近一倍,这是非常可怕的差距。
除了磨损,轮胎老化也是个看不见的杀手。
轮胎是橡胶制品,时间长了就会变硬、变脆,失去原有的弹性和抓地力,即便里程跑得不多,常年停着风吹日晒,也会加速老化。
一般轮胎的安全使用年限是生产日期之后的5到6年。
您可以在轮胎的侧壁上找到一串以“DOT”开头的字符,末尾的四位数字就代表了生产日期,比如“3222”就表示是2022年第32周生产的。
如果您的车跑了5万公里,时间也差不多到了五六年,就算花纹看着还行,也要考虑它的老化问题了。
特别是看到轮胎侧面出现细密的裂纹,或者有鼓包的情况,那更是万万不能再用了。
鼓包说明轮胎内部的结构层已经断裂,就像一个吹得过胀的气球,随时可能在高速行驶时因为高温高压而爆裂,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到了5万公里这个节点,花点时间好好检查一下四个轮子,这笔钱花得绝对值。
说完了“走得稳”,接着就要说“停得住”了,这就是刹车系统。
刹车片是这个系统里的消耗品,它的重要性相信不用再多强调了。
很多驾驶员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踩刹车的时候会听到一阵阵“吱吱”的尖锐响声。
不少人觉得,虽然响,但刹车还能刹住,就没当回事,想着下次保养再一起看。
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这个“吱吱”声,其实是汽车设计师特意为您准备的“最后通牒”。
在刹车片的磨损材料旁边,安装有一个小小的金属片,叫做磨损报警片。
当刹车片磨损到快要用完的时候,这个金属片就会和刹车盘发生接触摩擦,发出这种尖锐的异响,就是在提醒您:该换刹车片了!
如果您继续置之不理,把这最后的警告也忽略掉,那么很快,尖锐的“吱吱”声就会变成沉闷的“咯噔咯噔”的金属摩擦声。
到那个时候,就说明刹车片上的摩擦材料已经彻底磨光了,是刹车片背后的钢板在直接硬磨您的刹车盘。
这么一来,不仅刹车效果大打折扣,还会把昂贵的刹车盘也一并损坏,更换的费用可就不是一套刹车片能比的了。
更关键的是安全问题,一个全新的刹车片厚度通常在1.5厘米左右,当磨损到只剩下两三毫米的时候,它的散热性能会变得非常差。
在山区道路连续下坡,或者在高速上紧急制动时,刹车系统会产生巨大的热量,过薄的刹车片无法将热量有效散发出去,就可能导致“热衰退”现象,您会感觉刹车踏板踩下去软绵绵的,车速却降不下来,这就是刹车失灵的前兆。
每个人的驾驶习惯不同,刹车片的磨损速度也完全不一样。
习惯温柔驾驶、常跑高速的人,刹车片可能用得久一些;而经常在市区拥堵路段行驶、习惯急加速急刹车的人,磨损就会快得多。
所以,不能死板地按照一个固定的公里数来,5万公里就是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检查周期。
花点时间让师傅把轮子拆下来,亲眼看一看厚度,心里才有底。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藏在发动机舱里的一个小零件——火花塞。
很多人对它不甚了解,觉得不就是个点火的东西嘛,能有多重要?
实际上,它堪称发动机的“心脏起搏器”,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和寿命。
火花塞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它要在一瞬间承受上万伏的高压电,还要忍耐气缸内上千度的燃烧高温,它的电极就是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不断消耗的。
新的火花塞,两个电极之间的间隙非常精确,能产生强劲、稳定的电火花,充分点燃混合气。
但随着里程增加,电极被烧蚀,这个间隙就会被慢慢拉大。
一旦间隙过大,点火能量就会减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混合气燃烧不充分。
反映到驾驶感受上,您会觉得车子开起来没以前那么有劲儿了,踩下油门提速感觉“肉”,尤其是在爬坡或者需要急加速超车的时候,感觉发动机光吼不走。
同时,因为燃料没有充分燃烧就排出去了,油耗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升高,以前一箱油能跑500公里,现在可能400出头就亮灯了。
再严重一些,就会出现怠速抖动,等红灯的时候,您会感觉车身、方向盘都在有规律地发抖,像是得了“帕金森”,这就是因为某个或某几个气缸因为点火不良而工作不稳,出现了“缺缸”现象。
最可怕的情况,是老化的火花塞因为长期高温高压,其顶端的陶瓷绝缘体或者电极发生断裂,这些坚硬的碎屑掉进气缸里。
气缸内部是高速上下运动的活塞,这些碎屑就像是砂纸一样,会瞬间在光滑的气缸内壁上划出一道道深深的沟壑,这就是俗称的“拉缸”。
发动机一旦拉缸,就意味着要进行解体大修,维修费用动辄数万甚至十几万,这和更换一套几百块钱的火花塞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不起眼的小零件。
现在很多人会有一个观念,觉得我买的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进口豪车,品质肯定好,零部件也耐用,保养不用那么勤快。
这种想法其实是走入了一个误区。
恰恰相反,越是高端、精密的汽车,其内部的零部件公差越小,对工作环境、油液品质和保养周期的要求就越是苛刻。
如今,不光是进口豪华品牌,我们国家自己的汽车工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很多国产品牌的车型,在技术上已经完全不输甚至超越了合资品牌,普遍采用了涡轮增压、缸内直喷等先进技术。
这些高精尖的动力系统,就像是身价不菲的运动员,需要科学的“营养”和规律的“体检”来维持巅峰状态,它们对于保养的依赖性其实更强。
所以,无论您的座驾价值几何,是什么品牌,当它陪伴您行驶了5万公里之后,都请给予它应有的关注。
定期对轮胎、刹车片、火花塞这三个关乎安全和性能的核心部件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查,该换就换,不要犹豫。
这不仅仅是爱护车辆,更是对我们自己和家人生命安全的负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