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员工拍新车,细节无保密,汽车媒体受协议约束

一块黑色丝布盖住了车头,空气里漂浮着新车漆的味道。如果不是地上一摞没用完的工位标志牌,上头还印着某个不知名配件编号,这里看起来和工厂“开放日活动”没太多区别。可不同的是,手机镜头已经瞄准了这匹未驯服的“野马”,而发布者——那双戴着劳保手套的手——分明没什么媒体证件。车厂内部人员在某书上传的内容,精确到螺丝型号、线束排列,和官方都羞于发布的细节,两分钟前刚在我的手机上划过。

工厂员工拍新车,细节无保密,汽车媒体受协议约束-有驾
工厂员工拍新车,细节无保密,汽车媒体受协议约束-有驾

“如果你是汽车媒体人,会不会觉得500万保密协议就像个摆设?”这是当下的悬疑,也是满满的现实讽刺。

现在回想,前几年汽车媒体活动现场气氛还算紧张——“请大家到签到台签保密协议,违反者将赔偿五百万人民币。”那一刻,笔在手上传来不小的压力感。活动劳务费本就跟梦想一样遥不可及,还要先签一份可能让自己成为“赔债侠”的协议。签完后拍车门都要三思而后行。于是,车展现场多数汽车媒体像在玩“雷区跳房子”,防着一脚踏入保密的坑,怕一不小心就欠下巨款。

可你再看那些一线工厂内部的“自发博主”们,显然没受什么保密协议的约束,他们的手机镜头对准的是生产线上刚下线的新车,拍摄的内容甚至比官方发布会还丰富。我们曾问过几家厂方的公关同仁,得到的答案挺现实:“不是一个部门,管不了。”生产线的师傅们归哪个领导,没有交叉管理权;宣传部的只负责敲媒体的保密协议。这个分工,好像把大门锁得死死的,却忘了工厂窗户全敞开。

工厂员工拍新车,细节无保密,汽车媒体受协议约束-有驾
工厂员工拍新车,细节无保密,汽车媒体受协议约束-有驾

这么“专业分工”,让我想起警务系统里经常遇到的,“管案子的能管归档,管后勤的能管打印纸,剩下的‘打杂兄弟’是什么都能干,但都不敢多说一句”。在车企里,公关部门的保密协议就像明清的拱门,汽车媒体过门不得不低头;可生产线上的人,只要头上不掉瓦,谁也不好管得太严。

工厂员工拍新车,细节无保密,汽车媒体受协议约束-有驾
工厂员工拍新车,细节无保密,汽车媒体受协议约束-有驾
工厂员工拍新车,细节无保密,汽车媒体受协议约束-有驾

但老实说,这不是简单的“谁更有权力”问题了。某些品牌让内部人员“野蛮生长”,本身就是传播策略的一部分。这些“制造一线自媒体”能拍到厂区内部场景、未公布新车配置,正是品牌矩阵式扩散影响力的一环。严格说,是在让信息更快流通,让圈外观众感受到“工厂里的真实气息”。而且,宣传部的同事能够规定媒体需签500万保密协议,但对自家工人发短视频,最多是茶余饭后的无奈感慨,也没法真的按“保密协议罚款”执行。

这种传播方式的变革,其实也在厂区内部引发了分化。你看直播平台上的一汽丰田龙泉工厂、东风本田武汉工厂,早已经“孵化”出一批生产线上的自媒体达人。这些工厂博主用世俗化语言、手机镜头,讲车间新鲜事、发布还没上市的车型内容,顺便抄获意向客户,完成宣传KPI。北京现代有个工厂博主直接跑到线束车间,像拍自己家厨房,生产现场详细到螺丝毛刺都能看清。对比之下,我们这些参加活动还要签协议的汽车媒体人,为了追活动首发,为了提前半小时解禁发稿,简直在做徒劳无益的“新闻快递员”。

那么,工厂博主这种“自媒体变革”成果怎样?一边是博主KPI完成,另一边却是海量内容的大海捞针。在品牌新车发布需要“舆论轰炸”时,这些自发内容往往只是传播链条里微不足道的一环。社交平台数据看着挺热闹,但真正决定一款车能不能刷屏、能不能卖出的,依旧是“宣传部门的内容大炮”。自发博主的内容,是锦上添花,未必能决定成败。

比如最近,一个晚上我在手机上刷到三款还未发布的新车:

全新奥迪Q5L:P3电机,时速30km/h下纯电行驶,后排空间大到能打羽毛球。

奥迪A6L e-tron:纯电动驱动,电子外后视镜,尾标改为“奥迪一汽”,不是“一汽奥迪”——信息量比官方更丰富。

2026款汉兰达:全新车漆,第二排独立座椅,照配件拍来,像菜市场卖肉,啥细节都全。

如果这三辆车有一个放在普通媒体活动现场,估计公关部会“左手保密协议,右手茶水”,现场一片“噤若寒蝉”。结果工厂博主一通拍,发出来的内容连犯忌讳都算不上。我们拿着新闻学的证,吃着最后一口传道人的饭,却不得不承认,“信息获取”这口井,早就被“厂区自媒体”挖得快要见底了。

有时候,我会自嘲:咱们这些老派汽车媒体人,成了“邯郸学步”,学到最后连自己走路都不顺畅了。想发新闻,先签协议,怕违约,怕掉坑——结果新闻全被车厂内部师傅提前曝光了。媒体人这锅饭,越吃越寡淡,越来越像吃泡面硬是不给你酱包的调料。

但也不能太多愤世,只能祈愿专业的内容与广度深度才是救命稻草。毕竟,“厂区短视频”是原创,但不是行业深度;媒体分析是专业,但没了信息源也只能自娱自乐。

汽车媒体的未来,是不是会变成厂区师傅和公关小白每天抓着手机直播、媒体人在墙角刷保密协议,谁也说不准。

所以,保密协议到底在当下还有意义吗?当传播链条已经断裂,部门分工成了信息的“漏洞”,签多少协议都是故事背景板罢了。也许,这就是新媒体时代对“传统传播伦理”的拷问:我们守规矩,是敬业,还是自我规训的幻觉?你在工厂发布内容是创新,还是生产流程中的噱头?哪条“保密线”才是真的底线?

答案留给看文的你——你会怎么定义汽车行业的信息边界?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