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NOA功能隐患爆发,紧急大召回,35万目标恐难实现!

最近,小米汽车可以说是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前脚刚信心满满地宣布要冲击全年35万辆的销售目标,后脚就发布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召回计划,涉及超过11万辆的小米SU7标准版汽车。

这事一出来,立刻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很多刚提车或者正在观望的消费者心里都犯起了嘀咕:这刚上市没多久的新车,怎么就召回了?

小米NOA功能隐患爆发,紧急大召回,35万目标恐难实现!-有驾

而且还是因为最核心的智能驾驶功能出了问题,这车开在路上还靠得住吗?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用大白话聊聊,这次召回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又反映了现在智能汽车行业的哪些现实问题。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这次召回到底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官方的说法,问题出在小米SU7标准版的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上。

这个功能,说白了就是当你在高速上开车时,可以把一部分驾驶操作交给汽车自己来完成,比如保持车道、自动跟车、超车等等,能让长途驾驶轻松不少。

但是,小米发现,在一些“极端特殊场景”下,这套系统可能会“犯迷糊”,对路上的障碍物识别得不够准、不够快,也没能及时地提醒驾驶员或者自己采取避让措施,这样一来,发生碰撞的风险就增加了。

那么,这个听起来很专业的“极端特殊场景”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我们日常开车虽然不常遇到,但一旦碰上就很麻烦的情况。

小米NOA功能隐患爆发,紧急大召回,35万目标恐难实现!-有驾

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你正在高速上开得好好的,前方突然出现一个临时的施工区域,摆着一排雪糕筒;或者旁边车道有辆大货车,车身比较宽,轮胎压着车道线在行驶;再或者,前面一辆车突然掉下来一个货物。

在这些突发状况下,小米SU7标准版的辅助驾驶系统,它的“眼睛”和“大脑”可能会出现短暂的“短路”,没能第一时间判断出这是个危险,需要立刻减速或避让。

虽然小米方面也强调了,目前因为这个问题还没有发生过任何实际的事故或者人员伤亡,但这毕竟是关乎行车安全的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必须通过召回,用软件升级的方式把这个潜在的隐患给解决了。

说到这里,很多人心里可能又会冒出第二个疑问:为什么这次召回偏偏只针对SU7的标准版,而更贵的Pro版和Max版就没事呢?

难道是不同版本的车,安全性还有区别?

答案确实就在这儿。

这背后其实是硬件配置的差异。

我们可以把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想象成一个人的驾驶能力,它需要有“眼睛”来看路,有“大脑”来思考和决策。

小米NOA功能隐患爆发,紧急大召回,35万目标恐难实现!-有驾

在小米SU7 Pro版和Max版上,它们配备的“眼睛”是全套的,不仅有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车顶上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设备,叫做“激光雷达”。

这个激光雷达就厉害了,它能像蝙蝠发出的声波一样,通过发射激光来精确地感知周围环境,生成一个三维立体的地图,不管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它都能把路上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

但是,在SU7标准版上,为了让车价更有竞争力,小米把成本比较高的激光雷达给去掉了。

标准版主要依靠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来看路。

摄像头就像我们的肉眼,在天气好、光线足的时候没问题,但遇到大雨、大雾或者晚上光线不好的时候,视力就会下降。

而毫米波雷达虽然不受天气影响,但它对一些静止的、非金属的物体识别能力又比较弱,比如路上的雪糕筒。

所以,标准版的这套系统,在面对那些复杂的、突发的“极端场景”时,由于缺少了激光雷达这个“火眼金睛”的辅助,它的判断能力和反应速度自然就不如高配版那么稳妥可靠了。

这其实也揭示了目前行业内一个普遍的现象:为了区分高低配车型,车企往往会在智能驾驶的硬件上做文章,但道路的复杂程度并不会因为你开的是入门版车型而降低。

小米NOA功能隐患爆发,紧急大召回,35万目标恐难实现!-有驾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板子全打在小米一家身上。

放眼整个汽车行业,因为软件问题而进行召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随着汽车越来越“聪明”,车里的代码也越来越多,出问题的概率自然也就高了。

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汽车召回的总量里,有超过四成都是因为软件缺陷导致的。

就连智能汽车的领头羊特斯拉,也曾经因为软件系统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召回过上百万辆汽车。

这说明,整个行业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和不断试错的阶段。

大家都在拼命地往前跑,争相推出更高级的智能驾驶功能,想在这场激烈的“军备竞赛”中抢占先机。

目前,中国的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得非常快,像华为、小鹏、理想这些国产品牌,在很多方面甚至已经超过了特斯拉,尤其是在适应中国复杂的城市道路方面。

小米NOA功能隐患爆发,紧急大召回,35万目标恐难实现!-有驾

小米虽然入局晚,但也很快就追了上来,技术上已经算是第一梯队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一些问题其实也难免。

关键在于车企发现问题后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从这一点来看,小米这次的反应还是比较迅速的,从发现问题到正式提交召回方案,只用了7天时间,比行业平均水平要快不少。

这种主动承认问题、快速解决问题的态度,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对品牌形象造成一些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反而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表现。

总的来说,小米这次的大规模召回事件,给我们普通消费者提了个醒,也给整个行业上了一课。

它告诉我们,智能驾驶技术还远没有到可以完全高枕无忧的地步,它仍然在不断地学习和进化。

对于车企而言,这意味着不能再仅仅把智能驾驶当作一个炫耀技术的卖点,而是要把它当作一项像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重要的基础安全配置来对待,确保它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而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在使用这些辅助驾驶功能时,也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明白它只是“辅助”,最终方向盘还是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毕竟,技术再先进,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这次召回,或许正是推动智能汽车从“炫技”走向“负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