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保命”的发明,如何成了“缺德”的设计?“弹射电池”的罗生门

当一项发明的初衷是“保命”,却被公众怒斥为“把危险甩给别人”时,技术与道德的边界,便模糊了起来。

近日,一段“汽车热失控自动弹射电池”的演示视频,引爆网络。画面中,电池被高速抛出车身数米外的场景,让这项本为“车电分离”保全车辆的技术,瞬间被打上了“公路鱼雷”**的标签。

这场围绕“弹射电池”的巨大争议,究竟是一场伟大的技术革新,还是一次不负责任的“甩锅”设计?

一项“保命”的发明,如何成了“缺德”的设计?“弹射电池”的罗生门-有驾

一、 一项“保命”的发明:你的车保住了,路人呢?

我们先看看,这个发明的初衷,有多“美好”。

新能源车,最怕什么?电池热失控,就是俗称的“自燃”。一旦烧起来,就算不爆炸,那几十万的车,也基本报废了。

于是,有“聪明人”想出了一个点子:能不能在电池快要“不行”的时候,把它,像弹射座椅一样,从车里,“biu”的一声,弹出去? 车,保住了。财产,保住了。听起来,是不是很完美?

但,那个被弹出去的、随时可能爆炸的、重达几百公斤的电池包,它,飞到哪里去?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是所有争议的根源。

二、 缺德的设计:这不是发明,是“移动的炸弹发射器”

那段疯传的演示视频,给了我们最直观的答案。视频里,那块电池,像一颗炮弹,被猛烈地,弹射了出去。所有看过这个视频的人,脑子里,都冒出了同一个词:“公路鱼雷”。

网友们的评论,一针见血,毫不留情:

“把安全留给自己,把危险甩给别人。”

“我以后开车,是不是还得随时提防,天上掉下来一块电池?”

“这要是弹到对向车道,或者人群里,那是什么后果?”

你看,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一眼,就看穿了这项所谓“保命”技术背后,那极度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内核。这不是发明,这是在公路上,装上了一个个“移动的炸弹发射器”!

发明者,后来出来解释了。他说,这项技术,不是让你在马路上随便弹的,是给你在维修厂等安全环境下,手动操作的。而且,还会用雷达,判断周围有没有人。

这话,你信吗?一个能被手动操控的“发射”按钮,你怎么保证,在紧急情况下,不会有人,因为恐慌,而在最不该弹的时候,按下去?这种把安全,完全寄托于“人的自觉”和“雷达的精准”上的设计,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安全”

三、 罗生门:一场被合作方“背刺”的技术闹剧

更打脸的,还在后面。

视频里,言之凿凿地宣称,这项技术的合作方,是业内大名鼎鼎的“均胜电子”。结果呢?均胜电子,很快就站出来,公开“打假”:“我们和这个技术,没有任何关系。”

这记响亮的“背刺”,直接让这项本就充满争议的技术,又蒙上了一层“虚假宣传”的阴影。

整个行业,也吵翻了天。修车的,觉得这玩意儿,好像有点用,至少,能少烧几台车。但造车和造电池的,却嗤之以鼻。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我应该从根子上,想办法让电池更安全,而不是等到快炸了,再把它扔出去,去炸别人。

别拿你的“小聪明”,来挑战所有人的“大安全”!

这场围绕“弹射电池”的闹剧,我们抨击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不成熟的技术。

我们抨击的,是那种典型的、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甩锅式”创新思维。我们抨击的,是那种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不惜制造出十个更大问题的、本末倒置的“小聪明”。

技术,应该是向善的。它应该是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安全,而不是更危险。它应该是用来承担责任的,而不是用来转嫁风险的。

这项所谓的“弹射电池”技术,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它的基因里,就刻满了“自私”两个字。它把车主,摆在了比路人、比整个公共安全,都更重要的位置。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扭曲。

所以,请所有致力于创新的企业和个人记住:任何一项不把“公共安全”放在首位的技术,无论它看起来多么酷炫,多么“革命性”,它,都是垃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