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一口价”遍地走,如今以“补”为名

3000元现金补贴、600万专项资金、一省行业协会红头文件——这事儿听着像政府福利,细看却是“鸿蒙智行”的精准营销。

最近,河南、湖南、天津、长春等多地突然冒出一个“新能源购车补贴”:买售价20万以上、搭载鸿蒙车机和华为途灵平台的车型,直接补贴3000元。乍一听,是政府促消费?可深挖下去你会发现,钱是车企出的,政策是地方搭的台,名字叫“补贴”,实则是换了个马甲的“一口价”促销。曾经满天飞的“官降2万”“直降3万”如今不再赤裸裸,而是披上了“政府补贴”“协会支持”的外衣,玩起了“以补之名”的新套路。

这背后,不只是价格战的变形,更是一场关于消费者心理、品牌策略与行业生态的博弈。今天,我就带各位车友扒一扒这场“补贴秀”背后的门道。

一、“补贴”不补,补的是谁的心?

先说河南那600万元的“定向补贴”:河南省汽车行业协会发文,购车享3000元现金补贴,限定条件清清楚楚——鸿蒙智行车型、20万以上、豫牌上牌。听起来像政府行为,可协会是民间组织,钱也不是财政出的。销售人员也直言:“这是新购车补贴,下周不一定还有。”言外之意:限时限量,赶紧下单。

再看长沙,商务局公众号一度发布类似政策,后又悄悄删除。而呼伦贝尔市商务局干脆明说:“该补贴属于车企补贴补助,非地方补贴。”一句话揭了底牌——这根本不是政府掏钱,而是车企借政府名义搞促销。

汽车“一口价”遍地走,如今以“补”为名-有驾

为什么这么做?很简单:“降价”伤品牌,“补贴”暖人心。

直接官降,消费者会觉得“昨天买亏了”,经销商库存贬值,品牌形象受损。但换成“政府/协会补贴”,就成了“福利”“红利”,消费者觉得自己捡了便宜,品牌还能维持高端调性。同样是降3000块,一个叫“割肉甩卖”,一个叫“惠民工程”,高下立判。

我曾试驾过问界新M5 Ultra,落地价算下来比发布时便宜了近2万,销售却不说“降价”,而是掰着手指算:“国补3000+品牌补5000+限时权益1万……”听着像薅羊毛,实则总和没变。这种“拆补贴、叠权益”的玩法,早已成为行业潜规则。

二、鸿蒙智行的“补法”:不止3000,还有33000

鸿蒙智行这波操作,堪称教科书级营销。除了各地“3000元补贴”,它还叠加了多重权益:

智界全系2万元现金补贴(虽然后来删除,但信息已传开)

汽车“一口价”遍地走,如今以“补”为名-有驾

问界新M5 Ultra至高33000元权益,含2万元ADS高阶包

可叠加国家“报废更新”“置换更新”补贴

这叫什么?组合拳打脸,润物细无声。

举个例子:你买一辆25万的问界M7,表面看只便宜了3000,但实际可能还享受了:

国家置换补贴1万元

汽车“一口价”遍地走,如今以“补”为名-有驾

厂家ADS包赠送(价值2万)

保险补贴、贴息贷款等隐形福利

算下来,真实优惠可能超过3万,但没人会说“降价3万”,只说“综合权益高达3.3万”。消费者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品牌也不掉价。

我试驾M7时,特意问了销售:“这ADS包真送?以后会不会收费?”他笑说:“现在送,但未来使用率高了,可能就收费了。”——这话听着像承诺,实则埋了伏笔。免费功能变付费服务,是智能车时代的常见套路。

三、其他车企怎么“补”?各有各的算盘

鸿蒙智行玩得溜,其他品牌也不甘落后。只是方式更隐蔽,手段更多样。

汽车“一口价”遍地走,如今以“补”为名-有驾

比亚迪曾搞“限时一口价”,秦L DM-i智驾版7.98万起,海鸥5.58万起,看着真香。可7月1日起,政策作废,改回“厂补+区补”模式。深圳罗湖区补1万,厂补1万,算下来还是7.98万,价格没变,但名头从“一口价”变成了“补贴叠加”。

宋L DM-i智驾版却悄悄涨了6000元——原一口价10.98万,现最低11.58万。表面说“反对内卷”,实则借机调价,收割前期观望用户。

小鹏G7上市9分钟破万订单,何小鹏暗讽雷军“不好意思发战报”。可小鹏也没闲着,转单报销小米YU7定金、赠送充电卡,变相降价。

蔚来、阿维塔、极氪更绝:你要是交了小米YU7的定金,来我这儿买车,我给你报销!这招叫“截胡”,本质是用对手的定金当自己的促销成本,既拉新客,又打击竞品。

四、横向对比:谁在真惠民,谁在玩文字游戏?

我们拿三款热门车型对比一下“补贴”含金量:

汽车“一口价”遍地走,如今以“补”为名-有驾

车型 官方指导价 实际到手价 补贴构成 真实优惠

问界M7后驱版 24.98万 ≈22.68万 国补3000+品牌补5000+ADS包2万 约2.3万

比亚迪秦L DM-i智驾版 9.98万 7.98万 厂补1万+区补1万(部分区域) 2万

小鹏G7后驱版 19.58万 ≈18.58万 赠送充电卡+保险补贴+金融贴息 约1万

数据来源:各品牌官网、4S店报价、地方商务局通知(《汽车商业评论》)

看得出来,问界和比亚迪的“补贴”更实在,小鹏则偏重服务权益。但问题来了:这些补贴能持续多久?是否区域限定?是否限时限量?

汽车“一口价”遍地走,如今以“补”为名-有驾

比如河南的600万补贴,2000台就用完;长沙的450万,也是先到先得。“补贴”成了饥饿营销的工具,逼你快速决策。

五、消费者该怎么看?别被“补”字迷了眼

各位车友,面对满天飞的“补贴”,我有三点建议:

看钱从哪来:是政府出?协会出?还是车企出?呼伦贝尔都说了,“这是车企补贴”,你还信它是“地方福利”?

看能叠加吗:国补、厂补、区补、品牌权益,能全用上吗?有没有排他条款?比如用了A补贴就不能用B金融方案。

看持续性:今天有,明天没,是不是在清库存?新款要来了?别当接盘侠。

汽车“一口价”遍地走,如今以“补”为名-有驾

我有个朋友上个月买宋L,听说“一口价10.98万”,兴冲冲下单。结果7月1日政策变了,他成了“最后一批一口价车主”,反而被朋友羡慕。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但别被营销话术牵着走。

六、行业未来:价格战不会停,只会更“文明”

国家喊话“反对内卷式竞争”,可市场规律不听口号。只要产能过剩、需求疲软,降价就不可避免。只是形式从“官降”变成“补贴”,从“直降”变成“权益叠加”。

未来的汽车促销,只会越来越“软性”:

不说“降价”,说“限时权益”

汽车“一口价”遍地走,如今以“补”为名-有驾

不说“清库存”,说“感恩回馈”

不说“打价格战”,说“普惠用户”

这既是营销智慧,也是行业进化。但对消费者来说,看得懂套路,才能避得开坑。

问答环节

Q:现在买鸿蒙智行车型,还能享受3000元补贴吗?

A:视地区而定。河南、湖南等地曾有,但“先到先得,用完即止”。建议咨询当地鸿蒙智行门店或商务局,暂无全国统一政策。

汽车“一口价”遍地走,如今以“补”为名-有驾

Q:比亚迪的“一口价”真的没了?

A:根据深圳4S店反馈,7月1日起“限时一口价”政策作废,改为“厂补+区补”组合,但部分车型实际价格未变,需具体询价。

Q:小米YU7订单20万,是不是吹出来的?

A:大定数据未独立审计,但市场热度确实高。雷军直播间坦言“压力大”,侧面印证了其影响力。

说到底,汽车“一口价”没死,只是换了个名字叫“补贴”。营销可以花哨,但买车得实在。各位车友,你觉得这波“以补之名”的操作,是聪明还是套路?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汽车“一口价”遍地走,如今以“补”为名-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