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S07智驾下放,邓承浩坚持普及,智能化全球布局

邓承浩和“673”,你要说这不是一出小型悬疑剧,我是真的不信。门牌号、研发编号、地铁线,仿佛全世界都在暗中配合,把深蓝汽车的故事写在南京的每一个细微处。我知道你会说,这就是巧合吧?可在深蓝内部,大家乐此不疲地传颂这串数字,仿佛它就是品牌和南京之间天注定的红线。是不是有点宿命论那味道?邓承浩本人,更是把这种巧合讲得头头是道。听他说起来,怎么都像是某种昭示,“企业跟城市,压根来得太巧了”。好吧,这种带点自我暗示幽默的“缘分论”,就像是吃饭得撒点辣椒,不来点刺激不舒服。

其实,围绕深蓝S07,大大小小的故事都没跑远。你还记得那次南京工厂门前的挂牌仪式吗?现场气氛一度热烈,但更多的紧张与期望藏在每个人语气里。深蓝S07亮相、媒体聚集、各种闪光灯聚在邓承浩脸上。在这个节点,他谈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合作往事——跟华为,就是那个系统贵出天际的华为。余承东直接说了,“华为系统很贵”,可邓承浩愣是顶着省吃俭用的气势坚持要用华为。一股狠劲上来,有点像小时候省钱买球鞋,明明能用便宜货,偏要英雄主义一把。

你问他为什么死磕华为?其实道理并不复杂。高阶智驾以前总被锁死在高价车里,要想用上就得多掏好几万。这种“门槛策略”,你说有没有点像早年的苹果手机?满满科技感,但大众只能看不能摸。邓承浩想得很透,“要是真想普及,让大家都能用,贵也得上。”他把这话说得极直接,连带着把许多老旧思路掀了个底朝天。

策略一变,整个研发流程就得跟着挪窝。他和团队把动力、底盘做到了高度平台化和标准化,你能省的地方一毛不肯放过。刚开始嘚瑟着要把乾崑智驾用在15到20万车型,后来越干越狠,直接压到15万以内。结果就是,深蓝L07和S07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ADS SE,起售价凶猛低开:一个14万、一个15万出头。这个直接操作让业内不少人“看呆了”,也让消费者选择变得省心。他们不用纠结是不是要多掏几万买智驾,无缝衔接,咬咬牙买车就有。

讲道理,这件事要是五年前说出来,肯定会被当作疯子。可现在市场风向变了,年轻人愿意折腾,有技术需求,也敢尝鲜。深蓝的用户据说平均三十岁出头,哪怕“有点背刺前浪”的意思都不奇怪。他们冲着新鲜、冲着体验感而来,谁还会愿意被老门槛卡着?你看现在,城区领航、环线并道、几百种泊车场景,统统拉低到十五万价位。重刹率降低、变道平顺,说句夸张的,“这些以前是豪华车才配有的体验,现在十五万就真能搞定。”

这下其他品牌可就尴尬了。以前大家都讲智驾是豪华象征,现在深蓝把门槛砸掉,你不是同价位、你还不带,那竞争力不就往下漏了?这份“重新定义行业标准”的豪气,属实有点搅局意思在了。你说这样的打法,有点像淘宝刚出来时候,不按常理出牌,偏要革新规则。谁还敢按原来的那套玩法死撑?

不过重要的事便是,成本压力不是盖的。华为的乾崑智驾、8295P芯片放进15万级别车头,肯定不可能白给,每一分钱都得算在总账里。能把复杂性“藏在产品后面”,别让用户眼花、别让用户多操心,一切都得靠企业内部消化。说实话,这个决策一点也不轻松。邓承浩提到这事的时候,明显带着点“要死磕到底”的狠劲,“好东西要进步普及,就是要企业吞成本,用户省心用。”你想想这样的心态,有点像学校老教师咬牙坚持教学创新,哪怕受罪自己也要为学生扫清门槛。

深蓝S07预售才十天,订单两万。但邓承浩现场说起来,却并不特别强调这个数字。你以为他会像其他品牌那样“数据狂魔”地宣传销量,其实他更挂心的是“用户长期体验”。短期热卖不稀奇,长期坚持才是王道。你问他赌什么,其实他不赌销量,而是赌用户到底能不能“科技平权”。这个想法,真不是每个企业敢提敢做的。

深蓝S07智驾下放,邓承浩坚持普及,智能化全球布局-有驾

再说到“全球化”。你听邓承浩说“明年海外10万台”的目标,有没有一点小膨胀的味道?深蓝已经进入7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下来还要做150个市场。这速度有点像你周围那些偶像新歌首播,明明昨天刚上线,今天就火遍全网。但是你别看这波“快如闪电”,底层逻辑其实藏着一套“慢工细活”。

深蓝“快”,是因为长安赋能给足了底气。长安汽车海外钻研多年,那套“海纳百川”布局扎得太牢,每年几十万台的海外销量以及成熟的经销商体系,简直像给深蓝打了个全能外挂。开新店?有渠道啊,直接推下去。

可你仔细琢磨,深蓝所谓的快,其实有点“看上去很热闹”的意思。真实内核却是一种体系上的“稳扎稳打”。他们没有随大流一把梭,不是哪里热就往哪里冲。邓承浩分析到点子上——中国市场更纯电,海外客户更爱增程。没人能搞一刀切,指望同一个产品吃遍全球,“真要弄懂区域需求,动力、智能、法规都得照着各地适配,精细到家。”当然,这比“一个版本全球通用”累太多,反过来也能让企业扛得更久。

深蓝S05、S07、后面还有规划中的S09、L06……这产品矩阵看着就是“拼图式”的全球适配。每一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小心思,动力有纯电、智能化也要根据政策左右。说白了,这比那些“走量型”的品牌多了一分体贴和用心,你要是不信,看看海外团队里那些老将。姜海荣在外面摸爬滚打不少年,累计经验值不低。他们不是一腔热血的猛冲,而是真心布局、磨合。到时候海纳百川开花,深蓝真能有一番新天地。

再总结来看,这回邓承浩的豪赌,不只是押在华为、也不光是把智驾强配15万车,更是在人才全球、体系、用户长期体验等层面插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一个产品的赌法,而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全局下注。有点像足球比赛最后时刻,球员不惜体力,拼命奔袭到底线,换来一波绝命进攻。

深蓝S07智驾下放,邓承浩坚持普及,智能化全球布局-有驾
深蓝S07智驾下放,邓承浩坚持普及,智能化全球布局-有驾

你问深蓝这个路能走多远,说实话,没人敢拍胸脯保证绝对胜利。成本压力悬着,用户口味更新又快,技术还得跟着迭代。企业内部要消化复杂性,不给用户添堵。全球市场更是风云变幻,适配工作走得慢半拍可能就被风潮甩下。行业规则说变就变,智能化普及到底是不是大势,还得看用户用多久能不腻。但不得不说,这套“赌未来用户体验、赌长期科技平权”的打法,比那些专注数据、专注销量的路子,至少多了一分耐心,多了一分敬畏。

最后回看整个事件,这也像是给行业敲响一种新警钟:谁说创新只能靠价格做门槛?谁又说全球扩张必然得“一刀切”?深蓝的打法让大家看到,有时慢活也是好活,有时普及才是真赢。科技平权听起来很虚,可一旦真能落地,用户的用车体验,恐怕会在潜移默化中被彻底刷新。行业变革,终归是等那一批勇敢的推动者,也许下一个标准,从这场15万智驾的豪赌开始。

说到这里,不知道在座的你们怎么看。你觉得高阶智驾强配到15万级别真能引领汽车新潮流吗?还是这只是企业的一锤子买卖?欢迎你敞开说说心里话,毕竟,大家的感受才是真正的“市场答案”。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