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在车友圈里绕来绕去:你说这比亚迪,靠电池发的家,怎么就在自己最火的DM-i车型上,显得这么“抠门”呢?
眼瞅着下半年一票新车,动不动就给你塞个40度,甚至80度的大电池,恨不得让你忘了加油站长啥样。反观比亚迪,自家DM-i都进化到百公里油耗2.6L的境界了,电池容量却还在那个圈子里打转,大的也不过四十几度电。
你要说是为了省钱,这理由在2021年或许还站得住脚。那时候锂价高,每一度电都是真金白银。可现在什么行情?一度电的成本也就几百块钱,给DM-i车型电池翻个倍,车价上浮个一两万,信不信消费者排队抢?退一万步说,你搞个选配也行啊。所以,钱,肯定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那是不是底盘塞不下了?去车展看过实车底盘的都知道,再塞个十几度电的空间挤挤还是有的,挪一下油箱位置也不是什么登天难事。比亚迪卖了几百万辆插混车,工程师能被这点空间给难住?显然说不通。
他们其实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这棋的核心,不在于让你纯电开多远,而在于你用车的总成本能不能降到最低。DM-i这套系统,和那些把发动机当备用充电宝的增程车有本质区别。它的发动机是要深度参与驱动的,是个主力队员,不是替补。这就要求整个系统必须达到一个最佳的经济平衡点。
这就好比让一个顶尖的马拉松选手比赛,你是让他背着一大壶水跑,确保全程不渴但增重影响速度;还是让他轻装上阵,只带够跑到下一个补给站的水?比亚迪选了后者。增加电池会显著增加车重,车一重,用油跑的时候油耗就上去了,这不就跟DM-i追求极致燃油经济性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吗?
所以你会发现,比亚迪宣传的重点从来不是“我的电池比上一代多了几度电”,而是“我的综合续航干到了2100公里”,“我的馈电油耗又降了多少”。他们把劲儿都使在了榨干每一滴油的效率上。新出的唐DM-i智驾版,纯电续航175公里;海豹07 DM-i,顶配也做到了230公里。这个数字,对于绝大多数日均通勤不超过100公里的人来说,绰绰有余了。每天回家都能用波谷电价充电,小电池的经济性反而最高。
当然,市场的风向也在变。去年工信部的目录里,92.55%的混动车纯电续航都在200公里以下,甚至有四分之一低于100公里。但今年的数据出来,估计“大电小油”会成为一个新趋势。毕竟,谁不希望能多享受一下纯电的安静和顺滑呢?
比亚迪也并非无动于衷,提高纯电续航里程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他们把快充也安排上了,30%到80%补能不到20分钟。这么一来,电池大小的纠结似乎就更没必要了。真正要过的,其实是车主心里那道“纯电续航不足”的坎。
有个朋友跟我说,自从开了插混用纯电,就后悔没买纯电车。可真开了纯电车,又开始琢磨,啥时候比亚迪能研发出核动力车型,买一次车终身免费用,那才叫梦想成真。我听了直乐,这课题,比亚迪你敢接吗?
全部评论 (0)